2017年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篇作文的关键词,我选择的是“美丽乡村”和“空气污染”;但我觉得,与其聊风景、不如聊点别的,更能让你读懂中国。
比如,聊聊咱们中国的年轻人。
要想了解他们,你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农村,或者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个,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中国有很多风景秀丽的乡村。
就像我们重庆,有大城市的夜景、也有古镇的风情;有繁华的商圈,也有世界级的风景区、甚至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前些年,我去朋友的亲戚家,在土灶上劈材、生火、做饭,体验了一次真正的乡村生活。

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定期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远离wifi,看书写字,粗茶淡饭。后来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这样做成本有点儿高,能实现的毕竟是少数。
一本名叫《人类动物园》的书里说:人类的天性是生活在大自然(就是我们说的“接地气”),后来进入城市之后,不能完全适应,必须要有一段时间回归祖先的生活,不然就容易得“城市病”。
于是,那些有钱的欧洲贵族就建起了公园,骑骑马、打打猎,回归一下自然。
到了近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公园”从封建贵族的私有领地,变成了城市大众的休闲之处。

中国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尤其是大城市。
所以,这也是我总是想跑去农村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跟朋友描绘过我的农村生活:住在乡村小路边,附近最好有超市、咖啡厅和地铁。
后来发现,超市、咖啡厅和地铁,都是城市的“标配”。
前段时间,老妈去了四川南溪,说那边空气好、环境也好;我说,那是因为南溪是个小县城、人少、公交车也少。如果有一天,南溪发展成了大城市,那么,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人口增多、高房价……一股脑儿全都来了。
但好处是,商圈、地铁、咖啡厅这些配套设施也会跟上,说不定还会搞个“南溪国际机场”什么的。

据说,我侄子就打算毕业之后、回他的老家——南溪生活,通过家里的人脉关系,去考公务员;听说他父母已经把他的房子买好了。
如果他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就不得不忍受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别人竞争、拼实力,熬很多年,运气好就能买到一套小房子。
但,留在大城市的好处是,那里的竞争相对公平一点,更多是靠实力而非人脉,而且发展的机会很多、空间也很大。
你别看中国发展这么快,就以为我们跟你们西方一样“现代化”了。其实,我们国家本质上还是一个“农村社会”,传统观念仍然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例如“传宗接代”、“男尊女卑”、“家丑不外扬”、“嫁鸡随鸡”;例如,每年春节,年轻人回老家就被“催婚”。
但反过来说,大城市确实比乡村少了很多“人情味儿”,少了那种“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亲切感。
不知道这句话,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你们来说,是不是比较难以理解?有机会的话,你去中国的农村过一个春节,可能就不想走了。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思维会开阔一些;而在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这样的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去三四线城市,会发现那里的主流思想是追求“外在的安稳”,比如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嫁个好老公、赶紧生孩子;如果你去一线城市,会发现那里的人更崇尚“内在的能力”,比如成长、格局、平台、竞争、机会……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选择大城市,会让人更加积极、上进,而同时,快节奏和竞争都会加剧,焦虑感也会随之增加;选择小城市,会更加舒适,物价便宜、生活节奏慢,比较适合我这样的慢性子,而且幸福感会高很多。
但我得说,这个问题,牵涉到个人的价值观。所以,咱们就点到为止吧!再聊下去,恐怕就要陷入“豆腐脑应该是咸的还是甜的”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中去了。




我只能告诉你:乡村情结,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心中的朱砂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