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是“精神探索”,因此“最栩栩如生”,因为它们揭示了正如人们所见到的、所感到的或源自内心的那种人类生活。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童话故事引导儿童去发现他的自我和内心互换,也暗示他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经历去进一步发展他的个性。(P30-31)
整理这一句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安东尼·布朗的绘本——《隧道》。
故事中的妹妹和哥哥个性不同,一个喜动,一个喜静,他俩一见面就喜欢拌嘴。终于妈妈被他俩弄得烦了,让他们早上一起出去玩,哪怕和平相处一小会儿就行,午饭时间回家。
哥哥爬进了隧道,要去探险,留下妹妹独自一人。妹妹因为害怕,想了很久也不敢进去,最后她放下手中的书,爬进了隧道。妹妹对黑暗的恐惧映射在了那片密林里,她跑啊跑,最后发现了一个石像。她认出了那是她的哥哥,她抱住了他,温暖了他,哥哥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在午饭时间,他们按点回到了家里。面对妈妈的询问,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彼此相视一笑。
妹妹与哥哥关系的缓和在妹妹爬入隧道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哥哥如果没有妹妹的寻找可能永远像一个无法温暖的石像,这也暗示了兄妹二人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与友好。妹妹如果不爬进隧道,也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竟是如此爱哥哥,因此,即使妹妹怕黑,也依然勇敢的挑战自己的内心。变成冰冷的石头的哥哥竟然也需要妹妹爱的温暖。文本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sister and brother who were not at all alike.
In every way they were different.’
兄妹俩哪也不像。但是,当你细细去读图片时,你会发现,他们俩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想故事在这里应该暗示了兄妹两人即使吵架吵翻天,却依然血浓如水吧。
还有,妈妈的“午饭时间回家”真的是儿童心灵中的那一声清脆的银铃声,在外面遭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在午饭时间回家,都有妈妈做好的热乎乎、香喷喷的美食在等待着贪玩的孩子们。正如下面的这句话——
最重要的是,由于童话故事必定有幸福结局,儿童用不着对他无意识中出现的与故事内容先跟和的情形感到害怕,因为它知道,无论他从中发现了什么东西,从此以后他都会“幸福地生活下去。”(P43)
暖到不能再暖的《the runnyaway bunny》应该也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不管小兔跑到哪儿,兔妈妈总会找到他,伸出双臂拥抱他。
在童话故事里,随着故事的人物及情节的发展,他们所代表的内心活动过程得到外化,变得可以被人理解……童话故事关心的不是有关外部世界的有用信息,而是发生在个人心中的内在心理过程。(P33)
儿童自己读故事和给他们讲故事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当他独自阅读时,儿童可能认为只有某个陌生人——写这个故事或编这本书的人——赞同欺骗和战胜巨人。但如果是他父母给他讲这个故事,孩子就能肯定,父母赞同他在幻想中对成人所掌控的威胁进行报复。(P37)
对儿童来说,行为代替了理解,他的感觉越强烈,情况就越是如此。(P42)
(童话的)这种启示不是作为道德上的教训和要求表达出来,而是以生活就是如此这样的方式自然表达出来,它就回产生强烈的效果。(P45)
某种程度而言,绘本和童话故事是同质的。它们都能消解孩子内心的压力,给孩子以故事语言的暗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十分安全,确保孩子能安全回家,一如回到Max那间洒满月光的小屋里。“晚饭正静静地摆在桌子上,还是热乎乎的。”
大爱这本绘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