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空前的备战
从东突厥回来后不久,杨广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各项战争准备工作。经过长达四年的精心准备,到大业八年正月,杨广终于出手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杨广为攻打高句丽做了哪些准备。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话说的没错,但要快速地运送粮草等军用物资,必须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古代没有大型运输机或是货运列车,光靠人背车送要弄到猴年马月,再说运粮的民夫在路上也是要吃饭的,有时候粮食还没送到目的地,就已经被吃光了。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杨广,他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大业四年正月,也就是杨广从东突厥回来四个月后,他就下令征发河北各郡男女一百多万人。
干什么呢?
挖运河!
早在杨广登基后不久,就陆续上马了数项大型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其中大运河是最主要也是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之前的运河都是从北向南挖,最终挖通了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三大河段,目的是保障杨广能坐着龙舟方便地到江南游玩和视察。
但现在方向反过来了,按照最高领导杨广的指示,运河开始从南向北挖,从洛阳一直挖到涿郡,这条河段被命名为“永济渠”,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出兵高句丽时粮草物资和兵源的运输问题。
隋朝大运河在古代,水路永远是成本低、速度快的运输方式,对于大量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更是如此。
除了开凿方向和之前不一样,这次挖运河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杨广开始把广大家庭妇女也拉到了挖运河的民工队伍中来。
原因很简单,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男劳力不够用了。反正妇女也有劳动能力,闲着也是闲着,不用白不用。再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为了加快进度,杨广还征发了巨量(注意:不是大量)民夫用小推车运送粮草物资。刚开始的人数是六十多万,每天都有几十万人在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搞的跟大串联似的。
等到大军出发的时候,征调来的民夫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二百三十多万人,足足是出征部队总人数的两倍多(大家可以粗略计算下出征部队人数)。
这样庞大的出征规模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是极其罕见的,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不过也不必太惊讶,杨广同志干大事从来都是大手笔,大场面。之前修建东都洛阳就用了一百多万人,挖大运河也是上百万人齐上阵。
人多力量大嘛!
不过死的人也多!
运粮的民夫人数如此巨大,运送的粮食肯定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从哪儿弄这么多的粮食 呢?
这个不必担心,经过隋文帝杨坚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粮食储备更是惊人,光是洛口仓、回洛仓等几个国家级超级大粮仓就储备粮食数百万吨,根本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
说完粮草,咱们再来说说兵马。
打仗必须得有兵(废话)!
大业七年四月,杨广下诏,征召天下士兵,统统去涿郡集合待命。等到大业八年正月发兵之时,集结在涿郡的军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一十三万(看看和你的计算结果是否相近),对外号称二百万。
一百一十三万,这绝对是一个令人胆寒的数字。
随着征兵诏书向全国各地飞驰而去,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涿郡”这座北方边境城市。这就是咱们开头说的,涿郡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变得全国知名,人口剧增。
当时杨广把涿郡作为攻打高句丽的后勤军事基地,通过涿郡这个中转站,把全国各地的士兵和军用物资集中起来,再运往前线。
但在以后的几年中,涿郡将变成苦难和死亡的代名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