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黑格尔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学说的重要一环。辩证逻辑,特别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在这里得到了申述和运用。一直到今天,这个观念还使形式思维的追随者们狼狈不堪。
在黑格尔的讲演录中,他的历史哲学出现了发展的观念;凝聚着思想家的政治准则;揭示了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历史是一面镜子。
后人超过前人是应该的,后人超过前人是必然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这也正是“历史”本身独有的品格。
如果一个人看到后人超过自己就生嫉妒念头,那么则说明他还不懂得历史的法则。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在创造天地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始终是宇宙这一整体世界中的有机构成。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文化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就是充分肯定了天道与人性的相互贯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赋予中国历史文化以创造力和持久性。
正是这种精神,使无数仁人志士,在身处逆境之际,总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一己生命安危,奋起抗争,鞠躬尽瘁,表现出一种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
所谓人物历史品格,是历史时代与人物个性的统一体。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形成的。
品格能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时代品格与个性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曹操就是最具双重性格的一位。
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可以说,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的。
曹操之所以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祖父曹腾,幼年时遭到阉割而被送进宫中充当太监。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轻视的。当然,宦官是没有亲生子嗣的,曹操的父亲其实是名养子。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自己宦官出身的自卑情结的真实写照,同时,这种来自于父祖的自卑,也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之所以自卑,还来自于他的相貌。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
《三国志》中,作者对于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对刘备和孙权的长相,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然而,对于三足鼎立中最具实力的魏国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连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述,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时,曹操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则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便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希望你不要过双重人格的生活,故意把自己装扮得十全十美或十恶不赦都是虚伪的。”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也说过:“爱你自己要爱在最后,珍爱那些恨你的人,诚实比起腐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在你的右手里永远举着温顺的和平枝,免得嫉妒之徒说闲话。作人要公正,不要怕;你所要达到的一切目的应该是你的国家、上帝和真理所要达到的目的。”这都提醒我们品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容易同情弱者,可以说,对弱者同情是一个好品格,但是,从历史的品格来看,同情弱者最终的目的是让他成为强者。
因此,让我们每个人,不要羡慕厅堂上容光焕发华贵的牡丹,也不要嫉妒盆景中芳香扑鼻的茉莉,就做一棵荒郊原野的蒲公英吧!始终眷恋着广阔的大地,子孙后代都扎根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生生世世,繁衍生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