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六岁三个月,最近和他单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晚上睡前,儿子会抢在我前面说:“爸爸,晚安,我爱你。”我们在幸福中进入梦乡。
记得一年半前,有一次儿子对我说:“爸爸,你走吧,我和妈妈过就行。”我惊讶地问:“为什么?” 他说:“你走吧,我和妈妈过就行,你隔一段时间回来看看我们就行。”
那一瞬间,我内心无比受伤,也深感内疚。儿子来到这个家庭几年,我对他十分严厉,一点错误就对他训斥,甚至揪耳朵,我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儿子对我的感觉更多是惧怕和疏远,宁可和妈妈一起单过,也不愿意每天面对我。孩子的表达直接而真实,忽然让我意识到了什么。
我决心改变和儿子的相处方式。
之后,每当他忽略我说话,或调皮任性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能生气!不能生气!他是孩子,好好和他说话!之后,我会走到他的身边,蹲下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
但这种自我约束会有不管用的时候,尤其是可能危及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发生时。例如,有一次儿子往墙壁电源插座里用喷水壶喷水,被我看见,恐惧感带来的愤怒,让我情绪当场失控:呵斥并重重揪了他的耳朵。儿子低着头,红着脸,一言不发,强忍着眼中的泪水。事后,我很后悔,不该大声对他说话,更不该动手打他。
晚上,我对儿子说:“小喵,爸爸白天揪你耳朵了,对不起,还疼不疼?”
“不疼。”
“小喵,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大声批评你,也不该揪你耳朵,对不起,是爸爸错了,我向你道歉。”
儿子没说话,眼睛却红了,嘴巴一撇,眼泪哗哗掉下来。
我将他揽入怀中说:“大人打小孩是不对的,不管这个小孩做了什么。武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打小孩,代表大人的无能。这件事,是爸爸做错了。那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犯这个错误吗?”
“我往插座里喷水,爸爸担心我有危险,是我犯错误了。”
就这样,我们在共同反省中,达成和解。儿子情绪好转,对我表示原谅后,开心的拼积木去了。
类似情况,后来又出现过几次,基本都是大声训斥但从未再揪耳朵。我对他的言行生气,其中原因不乏担心危险,但多数是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或生活琐事自己内心躁动所致。事后,我都会后悔,然后向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同时反省,希望取得他的原谅,并对他的原谅表示感谢。
这种道歉次数越多,我们的关系也就越融洽,有一天,我打趣的试探他:“你和妈妈自己过,爸爸出去单过行不行? ”他说:“不行,没有爸爸,我会伤心的。”我心里终于踏实了。
一天早上,儿子去幼儿园前,穿衣刷牙洗脸,动作比平时更缓慢,我大声说他:“小喵,快点儿,要不然就迟到了。”同时拉着他,希望他尽快到门口换鞋。当我拉他手那一瞬间,我发现了自己的“躁心”,便不再说话,等他穿好鞋一起出门。
路上,我对他说:“小喵,爸爸错了,刚才不应该大声催你,还拉你去穿鞋。是爸爸的躁心又起了,对不起。”
“爸爸,你怎么总犯错啊。没事,我不怪你。”
“谢谢你的原谅。那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躁心和怒心又来了么?”
“不知道。 ”儿子说道。
“因为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守时的人,守时代表诚信。”
之后,又是一番推心置腹的聊天。
从事后后悔,到事中觉知,这个觉知自己情绪的过程经历了很多次反复。怒心起,躁心起,傲心起,邪念起,贪念起…只要是自己心不够平静,言行必然不得其正。这种觉知心的变化,从与孩子的相处,到现在延伸到与家人,与朋友,与工作伙伴的相处。
唯一不同的是,与孩子相处,我很容易放下人所谓的“自尊”和“面子”,坦诚的反省和感谢,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对于自己也是最基础的修炼。我想,这便是“育儿育己”的意义所在吧。
“爸爸,你怎么总是犯错啊?”后来,在我给他道歉时,儿子又问我。
“是啊,小人?君子? ”我话说一半,同时问他。
“小人无过!君子常错!”儿子答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