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原成德经六四章 辅物自然

道德经原成德经六四章 辅物自然

作者: 随便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2-08-09 00:37 被阅读0次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其安也,易困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毳也,易判也。其几也,易践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临事之纪,愼终如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二、译文:

凡物固化不动时,易于谋乱。凡物静无征兆时,易于谋始。凡物初生脆弱时,易于谋破。凡物形未成就时,易于谋坏。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做准备,要在关系没有混乱之前开始理顺。

合抱的大树,以细成大。九层的高台,从卑立高。百仞的高山,从近至远。

企图干预者,以失败告终。企图主宰者,以失去告终。因为圣人不干预,所以不会失败。不为主宰,所以不会失去。

处理事物时,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人君之所以做事失败,是思想上常常执着于必成才失败的。

所以圣人排斥自身,而不御好珠玉珍宝。蜕变自身,遏止众人所犯错误。因此圣人通过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来达到目的,而不是为了目的人为强加外力干预。

三、字义:

[尔雅]:安,定也。[广韵]:安,止也。[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尔雅·释诂]:平、均、夷、弟,易也。[注]:皆谓易直。[疏]:易者,不难也。

[说文注]:困,故庐也。困之本义为止而不过,引伸之为极尽。[论语]:四海困竆。谓君德充塞宇宙,与横被四表之义略同。

困,乱也。[论语]:不为酒困。[注]:言不为酒所困而及乱也。[广韵]:困,穷也,苦也。[礼·中庸]:事前定则不困。

[小尔雅]:未,无也。[玉篇]:未,犹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玉篇]:兆,事先见也,形也。[左传·哀公元年]:能布其德,而兆其谋。说明:兆,开始。

[玉篇]:谋,计也。[字汇]:咨难虑患曰谋。[易·讼卦]:君子以作事谋始。[疏]:凡欲兴作其事,必先谋虑其始。

毳,小耎物易断也。[荀子·议兵篇]: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毳,通作脆。[管子·霸言篇]:释坚而攻膬。

判,断也。[唐书·选举志]:试身言书判。[玉篇]:判,分散也。

[韵会]:几,将及也。[尔雅·释诂]:几,近也。[易·中孚]:月几望。

[释名]:践,残也。使残坏也。

[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无有,没有。[战国策·赵策]:有在者乎?曰:无有。

治,理也。

乱,事未定之时。[礼·檀弓]: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注]:丧次男女哭位未成列也。[说文注]:乱,不治也。乱本训不治,不治则欲其治。转注之法,乃训乱为治。

合抱,两手合围。多形容树干的粗大。

[玉篇]:生,起也。[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

成,重也。[尔雅·释地]:丘一成为敦丘。[注]: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

蔂,古人用来盛土的一种竹器,底深而有盖。[诗·大雅]:捄之陾陾。[传]:捄,虆也。[笺]:筑墙者,桴聚壤土,盛之以虆。

仞,度深曰仞。[左传·昭三十二年]:仞沟洫。[孔安国]曰:八尺曰仞。

[正韵]:执,守也,持也。[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注]:执辔也。

[说文]:败,毁也。[释名]:败,溃也。

[说文注]:失,纵也。纵者,缓也。一曰舍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兔部]曰:逸,失也。古多叚为逸去之逸。

临,碰上,逢着。[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玉篇]:纪,绪也。

[说文注]:恒,常也。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上下犹往复也。“心㠯舟施,恒也。”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

且,将也。[史记·项羽纪]:范增谓项庄曰:若属且为所卤。

[说文]:成,就也。[广韵]: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欲,期愿之辞。[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欲,将然也。[古铭]:欲堕不堕,逢王颗。

欲,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集韵]:而,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

[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

[说文]:货,财也。[前汉·食货志]: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通货贿。[注]:金玉曰货。

[说文注]:学,觉悟也。[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记]又曰:敎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玉篇]:效,法效也。

复,遏止。[淮南子•时则]:规之为度也,转而不复,员而不垸。[正韵]:复,除也。[前汉·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戸勿事。[注]:复其身,及一戸之内,皆不徭役也。

[广韵]:毗辅,相助也,弼也。[增韵]:扶也。又以物相将曰辅。

[广韵]:能,善也。[增韵]:能,胜任也。[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四、说明:

德经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少之多,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德经六十三章的“多”就是今天称之为“量变”的东西。“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第三者,而是来源于“大”或“小”本身。当“大”输出“多”时,“大”向“小”发展变化。当“小”输出“多”时,“小”向“大”发展变化。

输出“多”的能量强弱,时间长短,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在事物处于输出“多”的这段时间内,是人发挥主动能动性的最佳时机,也是唯一的时机。人可以在不改变发展变化结果的前提下,给予事物相应的条件来影响“多”的能量强弱,最终获得人期望的东西。

据“大小之多”我们可以明了,为何“豪末之多可为合抱之木”、“蔂土之多可为九层之台”、“施足之多可为百仞之高”。反过来讲,如果“合抱之木”、“九层之台”、“百仞之高”不是我们所诉求的,可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延缓、加速、中止事物的发展进程。虽然人并没有改变事物的结果,但通过对发展进程的参与,我们人为地在希望得到结果的时候得到需要的结果。

为了让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就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具有“履霜坚冰至”的“微明”辩识能力。

道经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

道经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掌握了“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我们就掌握了“美”与“恶”命运。需要“美”时,就可以让对立物“恶”以“大少之多”的方式向“美”发展变化,我们就得到了“美”。需要“恶”时,就可以让对立物“美”以“大少之多”的方式向“恶”发展变化,我们就得到了“恶”。这就是“微明”的工作原理。

掌握事物的“微明”,掌握事物变化进程中的“大少之多”,就可以根据我们主观意志的需要,动用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参与,并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需要的结果。所以老子说“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即凡事没有变化之前是容易掌控的,凡人没有变化之前是容易教育的。

“慎终如始”。慎终者履霜坚冰至,故重始出也。凡事要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结束,所谓的“善者果而已矣”。如果不能做到凡事在变化之前结束,等待我们的就是一系列的失败折磨。

总而言之,思想上接受“凡物是运动的”、“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行为上才能做到“临事之纪,愼终如始,则无败事矣。”,而避免“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的结果出现。

为了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老子再一次告诫我们,我们的主观意志是用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只有如此,人才能在施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时,创造的是幸福而不是毁灭的灾难。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原成德经六四章 辅物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uo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