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作者: 椰岛晓露 | 来源:发表于2023-09-09 20:54 被阅读0次

    2023年9月9日,日更3000字挑战主题:陪伴)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落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多想有你陪。——题记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但什么是陪伴?陪伴就是站立在需要的人身边,侧耳倾听。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陪伴:一棵绿植的陪伴,一朵花的陪伴,一本好书的陪伴,一段音乐的陪伴,一杯清茶的陪伴,一个宠物的陪伴,一段内心流白的陪伴……生而为人,我们可以独处,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陪伴,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夫妻,甚至陌生人或擦肩而过的人之间,都是重要的陪伴。为什么我们会需要陪伴?因为陪伴是最温暖人心的,因为陪伴是最鼓励人的,因为陪伴是最有温度的。董卿说:“人生,源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没有爱,哪里会有陪伴?没有真爱,哪里会有真的陪伴?没有深爱,哪里会有深的陪伴?深爱在左,陪伴在右,一个个深爱陪伴的日子,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披荆斩棘,获得成功;一个个深爱陪伴的日子,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无声炸裂,取得荣誉;一个个深爱的日子,让我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和烦恼中超越,求得圆满;一个个深爱陪伴的日子,让我们在人海中相遇相知,赢得人间温暖;一个个深爱陪伴的日子,让我们在人生的告别里,分得人间幸福。

                  01我们是母子,我们还是同学

          2016年,陶艳波到我校演讲,她和儿子杨乃斌的故事感动了全校师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愿意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天津小男孩杨乃斌在8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发烧导致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按理说,如果杨乃斌去上聋哑学校,就不需要他的母亲费力地陪着他了。可是,他的母亲陶艳波为了他能像健全人一样成长,也拥有正常孩子一样的幸福人生,她执意要把孩子送进普通全日制学校,然而,所有的学校都不收他,他的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求校长。有一次,杨乃斌和妈妈去一个小学,那天已经傍晚了,校长躲着他妈妈,然后妈妈就坐在操场哭。杨乃斌对妈妈说:“妈妈别哭,咱们俩还有很多学校没去呢。咱们明天再去别的学校看看。”妈妈就不哭了,她说:“乃斌很坚强,咱们不放弃,明天我再带你去别的学校看看。我发誓,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能让你有学上。”终于,有一个收健全孩子的学校接受了杨乃斌,因此从他念书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小学、中学、大学,整整16年。这16年的陪伴,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力量,更诠释了父母对孩子的深爱:我们是母子,我们还是同学。杨乃斌的妈妈叫陶艳波,她为了儿子能够正常学习,毅然地辞去了工作,专门从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认字。她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陪伴在儿子的身边,做儿子的“同桌妈妈”:每天早上6点,杨乃斌背个书包,陶艳波也背个书包,他们俩一起去上学。陶艳波书包里装一个大笔记本,再装一点孩子下课玩的玩具,下课的时候,她就像学生队长一样,跟他们一边玩一边做游戏。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她先听老师讲课,放学回家,她就是她孩子的老师,把白天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再告诉孩子一遍。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讲英语,陶艳波以哥上学的是俄语,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老师的英语课当然听不懂。在老师的指点下,陶艳波去街边买了一个录音笔,上课的时候把老师的讲课录下来,下课的时候听,回家放学也听,只要有空闲就听,听不懂就去问老师。她努力了十六年,终于让儿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完成的学业,最后,杨乃斌2011年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机械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同样凭着超乎常人的付出与努力,连续荣获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并且连续三年获得“沈安俊”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杨乃斌说:“他们说,你就是一个奇迹。我说,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十六年五千八百四十天,三万四千五百六十个学时的陪伴,陶艳波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劳!陶艳波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一个母亲,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2013年中央电视台《流行无限》栏目播出了杨乃斌母子的事迹,反响强烈。杨乃斌和自己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去生,可以去死,难道还有比“我们是母子,我们还是同学”更感人的吗?

                  02老师,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提起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我们也许最熟悉她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我们未必熟悉她的传记作品《我的老师》以及她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安妮·沙利文一生只教了一个学生,就是海伦凯勒;安妮·沙利文一生只教成功一个学生,就是海伦·凯勒。可以这么说,没有安妮·沙利文,就没有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个月大时,因突发的疾病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她十分聪明,家里的人都喜爱她,甚至对她溺爱。当她想表示自己的想法,打着手势而家人又不懂她的意思时,她大发脾气,摔掉东西,非要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才肯罢休。她有时狂燥不安,不服管教,安妮·沙利文小姐来到之后,她还把老师的门牙打了两颗。

          安妮·沙利文是一个几乎双目失明的女孩,她的母亲去世后,父亲抛弃了他们一家人,她被送进了最悲惨的救济院,在那里受了四年苦。后来,她进了波金斯盲人学校,与舍监霍普金斯太太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一种默契关系。在亚纳格诺的介绍下,安妮·沙利文来到海伦·凯勒的身旁,当起了她的家庭教师。她的工作是必须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没有任何其他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解决她已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安妮·沙利文为了培养海伦依赖她并教育她,她建议海伦·凯勒的父母与她隔开,她全权接管她的教育。沙利文第一个教会海伦·凯勒的单词是“water”(水)。安妮·沙利文老师带海伦·凯勒来到水井边,给她玩水,当水流到她的手上,老师拼命地在海伦的手掌上拼写W-A-T-E-R,这让海伦·凯勒建立了“单词---事物的名称”的联系。一个星期后,海伦的父亲带着猎狗贝尔来看海伦,海伦跟小狗好亲热,摆弄它的爪子。当沙利文小姐仔细看时,竟然是海伦·凯勒教贝尔写“dolI”(娃娃)这个单词的拼写。

          海伦·凯勒飞速地进步着!她九岁半时,萌生了一种想动嘴巴讲话的愿望。安妮·沙利文怕这个愿望于海伦太高,实现不了会挫伤她的心,并不寄于多少希望。可当霍普金斯带来了兰荪太太,改变了安妮·沙利文和海伦·凯勒。她们开始采用新的学习发音方法:用手摸着发音者的喉咙,再试着发音。当海伦·凯勒说出这样的话:“它----小姐----吻----看----我”,这是海伦·凯勒的伟大胜利,也是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生活的人们的胜利!从此,安妮·沙利文就用这种办法,教会海伦·凯勒发音。海伦·凯勒写信给格亚纳格诺先生写了一个故事名叫《秋天的故事》,后由亚纳格诺先生改名为《霜大王》发表,后有人说己经有一本书叫《寒霜仙女》。亚纳格诺先生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由四位盲教师、四位普通教师组成来审问十一岁的海伦·凯勒“剽窃”事件,最后证实的是:安妮·沙利文没给她讲过这个故事,而是她八岁去治眼睛时,贺普金斯太太为了逗她而给她零碎讲了一些,后来,过了很久被她回忆出来了。这件事令海伦·凯勒痛苦万分,但是在安妮·沙利文再三鼓舞下,她打消了一切恐惧的心情,写作“我的生平”,获得了巨大成功!

          海伦·凯勒无论是呆在自己家里,还是出访祖国各地,她的学习总是在老师的直接指导和唯一管理之下进行的。没有任何人干扰沙利文小姐的计划,但同时也没有人分担她的工作。海伦·凯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考上大学的盲人。海伦·凯勒接到雷德克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互相拥抱着,胜利的喜悦在全身沸腾着。真的,他们奋勇战争,克服了重重障碍----书本的障碍、难以克服的身体缺陷、艰苦卓绝的劳动、疲乏、悲剧性的插曲。”

          多年以来,安妮·沙利文和海伦·凯勒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约翰·麦西爱上了安妮·沙利文,后来,安妮·沙利文身体虚弱,约翰·麦西离开了她。安妮·沙利文顶住了一切悲痛,拖着虚弱的身体和海伦去巡回演讲,挣钱维持生活,因为海伦家的经济已经濒临危机,他父亲已经去世。安妮·沙利文没有成为像海伦二十二岁就出版了自传的著名作家,也没有在海伦进大学前受到过高等教育,而正是她陪伴并帮助海伦·凯勒念完了大学,让她以优异成绩毕业。

            03你不认识我了,我还在你身边

            我昨天花了五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聂晓华的书《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这是一本日记体的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心搭建的结构,没有金句或名言,只有子女长达十五年对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母亲关怀和照顾的真实记录,只有作者对人生、死亡和意义的思考,只有作者对父母爱情、亲情以及日常的琐碎的回顾,但他但他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紧追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去年刚退休的好友雅服侍了八年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爹离世了;我的母亲去年生病时几个月不出门,人或物几近全忘,我们都以为她得了老年痴呆,后来她有惊无险地恢复了。我特别想看看老年痴呆症子女的护型过程。

          谈到写作目的,作者说:“不是因为我勤奋,实在是因为似乎只有这样坚持记录,才能让我从无助的绝望中跳出来,拉开自己和苦难的距离,保持心灵上的一点点平静。每当我感到苦恼、无助和无处可诉时,我便提笔写一段‘陪伴母亲日记’。”

        2001年,作者的母亲70岁,她在与作者拉家常时说:“我把谁是你嫂子忘了。”那是作者的母亲大脑第一次死机。第二次大脑死机是作者的母亲打电话叫她回家,她母亲在楼梯口等她,见到她后如释重负,拉着她的手,似乎并不急干进屋,而是死死地盯着她的脸,忽然冒出一句话来:“我把你爸爸忘了。”第三次大脑死机,母亲忘了买过两双鞋。

          经医生诊断,作者的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医生解释说:“这种病病程九年,前三年丧失空间概念,病人容易走失;中间三年丧失时间概念,病人分不清昼夜,晚晚白天黑夜完全颠倒了;最后三年,病人会丧失一切记忆,他们不认识任何人,包括身边最亲近的人,同时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难自理。还有些人会丧失行走能力、说话能力、吞咽能力等。每个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作者的母亲自幼体弱多病,出生时身体左半部分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左肺动脉狭窄;天生没有左肾,左脑血管比常人细;26岁时因咳吐血、胃出血、十二指溃疡;40岁时发烧,让作者觉得她“病入膏肓”了;50岁时因哮喘,成气胸、血胸,同时经医院检查得知她的心脏早年己被挤到左边肋骨的下方;50--70岁,病弱,但能持家,出门、旅游、读书、画画,生性淡泊,是个极为干净、极为自尊的人,她不愿意带病苟活一世;70--86岁,她己经把医生所说的老年痴呆的病症全经历了一遍: 起初丧失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丧失一切记忆,接着发展为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难自理,最后丧失行走能力、说话能力、吞咽能力。作者母亲的一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她的子女对她长达十五年的生活照顾及积极医的疗照顾,她的丈夫用信念支撑自己,死在了她后面;走马灯式地频繁找保姆、辞保姆、再寻保姆的艰辛背后,子女还是没有把她送养老院,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和一个护工伺候她。作者的母亲健忘、狂躁、在北三医时走失、大小便失禁、逐渐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不能行走,直至最后奄奄一息,以至长卧床上时“眼睛基本不再睁开,即使我们大声呼唤,她也只是偶尔地动一动眼皮。”作者在感叹母亲顽强的生命、思索人生、死亡和痛苦,这15年里,她痛苦、镇定、忙乱,最后变得麻木和接受一切母亲的日常。母亲活着,就是全部的意义!子女对父母的爱和陪伴,还有什么还比“你不认识我,我还在你身边”更感人?

              04懂我,不过知己心

          羽川有一篇文章《女人‘公敌’,也需要一位好闺蜜》以及岳南的《南渡北归》,都详细写了林徽因和费慰梅的友情。

          林徽因的女性知己中,费慰梅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费慰梅的父亲是哈佛校长母亲,是一位酷爱旅行的作家。这位们不仅酷爱艺术,还是一个最十足的“中国迷”。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中写道:“我从没有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他们俩的相识是在一个外国朋友的美术展上,热爱艺术的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

          林徽因住北京时,费慰梅说:“我常在傍晚时分骑着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到梁家,穿过内院去找林徽因,我们在客厅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泡上两杯热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一股脑倒出来。”

          林徽因曾对费慰梅说:“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我总觉得精神贫乏,若有所失。我在北京的朋友都比我年岁大,比我老成……今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中国遭遇战事的时候,林徽因一家南下逃难,经湖南,到昆明,抵李庄时,在一切困难的时候,她都想到了她的好友费慰梅,她说:“除了有魏梅和郑卿来访,它总也不能算完满。因为它要求有真诚的朋友来赏识它真正的内在质量。”

          林徽因带着重病,在李庄上坚持,等待着胜利的消息,费慰梅心系林徽因的身体。费伟梅安排林徽因离开李庄到达重庆。在梁思成的陪同下,林徽因在重庆检查了身体。第一次来到重庆,碍于病情,林徽因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中央研究所招待所的宿舍里,幸好还有费慰梅的陪伴。在林徽因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费慰梅会开着吉普车带着林徽因穿越大街小巷去看电影,还带林徽因去梁从诫就读的南开中学参观,并在美国大使馆用餐。有费慰梅在身边,林徽因生活中的色彩又被点亮了。费慰梅无时不刻牵挂着林徽因,甚至不远万里,请来美国的胸外科医生替她诊断病情并进行治疗。检查结果显示,林徽因的两个肺和一个肾都有感染结核,存活期或许只剩石年,对于这种情况再厉害的医生都无法妙手回春。

          抗日战争胜利时,在重庆的费慰梅感受到了胜利的气氛,心里想到的却是林徽因。为了陪伴林徽因享受胜利的时刻,费卫梅专程请了美国飞行员驾驶运输机将自己送到宜宾,再从宜宾一轮舟车劳动的赶到李庄。那时候,病重的林徽因已经无法下地走路了,费慰梅便陪着她坐着滑竿到镇上去。胜利的气氛洋溢在这个边陲小镇的每个角落,林徽因第一次来到小镇,感受着热闹的气氛,心情也欢乐起来。

          费慰梅高寿,活到了92岁,而林徽因却朝早去了。费慰梅对林徽因的思恋却演绎了下去,连梁思成的遗孀林洙,费慰梅也给予了关爱和照顾。

          古语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的爱,还有什么还比“懂我,不过知己心”还高的吗?

              0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刘颖在《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里写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他们走过了风风雨雨,年轻时他们夫妻携手相互陪伴,后来女儿钱媛去世,杨绛又陪伴和照顾钱钟书。为了更好地照顾钱钟书,杨绛便跟护士学打针,亲自给钱钟书打针,细心地照料着他。

          1994年钱钟书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膀胱癌,在手术过程中又被发现了,右肾萎缩坏死,所以右肾也被一并切除了,钱钟书早已不再年轻,这样的大手术对他来说就是一场生死考验,杨绛担心钱钟书的身体,所以在他术后50多天里一直陪伴在他的病床前。医生护士看都觉得心疼,劝她回家休息。她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出院后不久,钱钟书又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这次膀胱颈上又发现了癌细胞,手术之后有肾功能衰竭的状况,抢救过后,不得不靠着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看着钱钟书身上一共缝了四十多针的伤口,她多心疼啊!每天,她只被允许在医院看望钱钟书十分钟,直到离开特护病房之后,她才能重新入院陪护。医生不允许钱钟书看书,杨绛就每天陪着他说话,两个人的话说了一辈子,却依然仿佛还有说不尽的话。   

          杨绛后来也病了,她得的是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主动脉硬化,还有高血压,头晕得天旋地转,要钱钟书扶她才能走路。两人一同成了病人后,每天一起煎药、一起服药,反而滋生出了很多快乐。服药之后,钱钟书还要拉着杨绛出去走走,他说,这叫“行药”,通过散步来散发药性,也许彼此搀扶是最真的爱和陪伴。他们俩的《槐聚诗存》是两个人彼此心疼与照顾之间产生的硕果,整部诗集选定抄好之后,钱钟书拉着的杨绛的手感激地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为了给钱钟书补充营养,她给他熬鸡汤,等他无法正常进食了,她就将鸡汤混进营养液里,他她总还想着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对于鱼肉,她会用针把一根根的刺剔除,对于鸡肉,她则会把肉筋挑出来,然后捣碎成细细的泥。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了四年。

          家里的保姆和医院的护工先后辞职,彻底累坏了杨绛。她白天要在家做鼻饲,晚上要在医院通宵陪护钱钟书,为了防止钱钟书在夜里自己拔管子,杨绛经常手脚并用,一条腿压住他的袖管,两只手压住他的另一只手,还要防止他掀被子,对于一位85岁的老人,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钱钟书住院的时候,他女儿也在住院,杨绛每天就为父女两个“传话”,还把女儿写的文章读给钱钟书听。女儿去世后,杨绛传的话都是自己编的内容,钱钟书书似乎有些觉察,闭上眼睛不愿意听。她尝试着一点一点告诉他实情,先是说女儿不咳嗽了,再说能睡觉了,再说病好了,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才告诉钱钟书:“她已去了。”钱钟书马上开始发烧,可是却也心安了。

          钱钟书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杨绛坚持每天去看他,既是给他安慰,也想帮他减轻痛苦。两个人以前只要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后来钱钟书没有力气说话,就捏捏杨绛的手,到最后就只能用眼神交流,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情意。

          还有比杨绛和钱钟书更能诠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的吗?

          06结语

          深爱是陪伴,不是陪着;深爱是陪伴,不是假陪;深爱是陪伴,不是陪衬。愿你在人海中幸遇懂你的知己,巧逢深爱你的恋人,既有父母的深爱也有子女深爱和善待,一切都是深爱在左,陪伴在右,幸福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vj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