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听安子校长的课(二)

再听安子校长的课(二)

作者: 与美好同行 | 来源:发表于2021-08-05 10:52 被阅读0次

    安子校长是如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的呢?是如何讲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老子是影响人类进程排前100的人。《道德经》对世界思维方式的认识,给中国二元思维奠定了基础。他总是把好与不好放在一起讲,体现的是变化。其在现在的延续,使人浮躁化。

    庄子,他的观点是回到自己,回到生命本身,回到自然,对生命有敬畏之心。他认为人最重要的价值是人本身,是生命本身。重回生命的基点,去思考教育的价值,这是今天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从庄子看教育,当今教育对生命关注太少。

    老庄讲的是一种生命思想,佛家是一种生活思想,儒家是一种生存思想。

    孔子的思想,前进的速度是不同的,仁义礼智信放在人身上,慢慢来。遵从人生是一个慢慢前进的过程,孩子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人和自然一样,所有的改变都是慢慢渐进的过程。

    孟子是教你做英雄、做历史的。在孟子看来,脚像翅膀一样追逐柔软的心的方向。他是一种非常强硬的态度:奔跑吧,兄弟!他强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把仁义礼智信放到高于人的一个状态。都为儒家,孔子不与人争辩,而孟子天天与人争辩。

    相比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现在,我们丢掉了孔子,把孟子绝对化了,把一往向前的东西绝对化了,给现在的孩子带来了一种浮躁,给家长带来了除了功利别无他求的价值观。

    安子校长讲墨子最有意思。你听:

    如果说老庄孔孟说的是中国白天的样,那么墨子实际上说的是中国晚上的样子。墨就是黑,他是最早的黑社会老大的雏形,他是有组织的。所以他的书啊,相当于总舵主到某一个分部去讲当中要义,讲了以后徒弟们就记下来。在苏州讲的叫《兼爱上》,到南京去讲也讲兼爱,讲的时候老大最近有新思想,南京的兄弟记下来,跟苏州的兄弟一比,两个“兼爱”不一样,那个叫《兼爱上》,这个叫《兼爱下》。这部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学生记录的样子,不同的地方讲述记录不同。他的徒弟都是自由的,所以这部书非常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走大家一起”,要有博大的形象。

    安子校长讲荀子,最符合当今时代:

    荀子是一个集大成的人,是儒家的,甚至他还兼容了当时的其他诸家的思想。他强调的是学习可以改变人,用坚硬的脚步温暖冷酷的心。冷酷的心什么?他说人性本恶。他跟孟子是不一样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人性本恶怎么改变?那就需要用教育去改变,用学习去改变,所以他论学习是历来最有名的。而真正的自觉的学习,从自身出发的学习,强调自己存在的学习,从荀子开始,并且他强调的是改变自然的恶,以向善的方式,用向善的内容,以向善的行为去改变一个人天生的恶的倾向性。所以,教育的功能和最初的背景实际上是从荀子开始的,并且他是以最初的这种设定——人是可改变的,人是应该改变,因为你人性之恶这样的一个状态。

    从学习上改变是荀子,那么从行为上改变就是韩非子了。

    韩非认为孔孟荀墨说的那些不管用,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心里怎么想。在韩非看来,你怎么想我不管,怎么做最重要。这就是法治。法治强调了什么?法家强调了什么?你怎么想我不管,你怎么做我一定要管。怎么管?管什么呢?管最低线——最低伦理底线,这个最低伦理底线是孩子。所以秦开始,这种最低伦理底线的设定实际上在我们今天并没有重新发掘它的利益和价值。有一个绘本叫《大卫,不可以》,其实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从“不可以”说起。我不是把每个人都教成圣人,但我必须不准有人去成为恶人,这就是韩非法治的最低伦理底线的这种形成。在教育中应该予以重视,这种重视就在于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而这些不可以做的才是真正的我们文化应该落脚的地方。所谓一个文化人,指的是他在这个社会中间,不仅仅是穿着衣服纹饰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言行举止都要像穿着衣服一样的优雅,因此,他要做到的是一个跟陌生人相处的一种最低伦理底线。

    研修,没有什么比所讲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更重要。而安子老师讲的最后一个伟人——屈原,刷新了我的一些认识。再听:

    其实屈原跟爱国不爱国没有关系,因为当时国家这个概念没有形成。比如说荆轲。荆轲不是个燕国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什么他去杀秦王?因为燕太子丹对他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那是那个时代啊!恰恰是屈原,他选择了与那个时代的一种通行的、通俗的甚至是世俗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价值观,他放弃了脚的挪动,为什么?呵护心的纯净!心的纯净不是把楚国作为一个国家捍卫,而是把那片土地作为与之生命相关联的呵护,所以它的忠贞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认定自己内心坚持的东西,认定自己内心坚守的东西。人得有精神,人得有思想的坚守。精神的坚守和思想的坚守成为人的一切,这就是屈原。有一个文化学者叫李国文,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文人的50种死法》,其实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中,只有两种死是能够被认同的,一种像屈原这样的忠贞,忠于自己内心的一种精神和思想、国家和民族,这样的死是被赞颂的,是被认可的。当然还有一种死也是忠贞,它忠贞的是爱情,如梁山伯祝英台那样的死法,死了以后变成两只蝴蝶,很漂亮,很凄美,这是被民间认同的。被知识分子认同的,那就是屈原这种死亡。所以,中国人的教育中间、中国人的思想中间不是没有死亡,中国人的文化中间不是没有死亡。什么样的死亡被认可?国家出现危难,为国捐躯,为民族献身,为自己坚持的那种精神献身,为自己内心所持有的那种思想献身:科学家他倒在实验室,老师她倒在讲台上,战士他倒在沙场……这是被认可的,其他所有的死都是被鄙夷的。所以对我们今天的孩子来说,不是仅仅有了生命教育,还要有生死教育,所以屈原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间一个在思想层面的句号,在老庄孔孟墨荀韩之后,屈原实际上是整个先秦思想的句号。

    韩非比屈原晚,但是韩非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秦,而屈原则随着楚国的灭亡投了汨罗江。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这抱石其实是司马迁的一种写法,这个石头实际上是屈原内心的精神、内心的思想,是他对这个民族的依恋,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他死死地抱住这样一种思想、精神、民族、土地,而去投江。

    所以整个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1905年没有了这样的一种考试机会隔膜了还有后来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几次撕裂隔膜了。

    反反复复听安子校长的这个讲座,就想一直把这些记到心里去。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听到这里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听安子校长的课(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xm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