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生僻注释】绝智弃辩:通行本“绝圣弃智”,<郭店道德经>简本作“绝智弃辩”,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32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
1,绝伪弃诈:通行本“绝仁弃义”,<郭店道德经>为“绝伪弃诈”, 老子第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竹简本“道德经”出土,我猜测是后人误写后又忘改了。
2,此三者以为文:指智辩、伪诈、巧利。 文:文饰、浮文、夸张词藻。
3,现素抱朴:竹简本作“视素保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
【现如今的解释】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引述】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领导干部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风气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老百姓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贴士<1993年郭店版>竹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便是“绝伪弃诈”被改成“绝仁弃义”】若依通行本“绝仁弃义”,则意为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娇柔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庄子沉痛的说:“为知仁义以娇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形,或许老子那时代还没有这般严重,但已经足以欺诈于人民了。所以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
世俗重“文”,老子重“质”。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饰流行,更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出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真善美和质朴是人的美德,也是中国5千年灿烂的文化。勤劳朴素让中国人民的文化和血脉代代传承。道德经的学习让一个人思想境界升华,返璞归真。目前为止全球泛滥成灾的疫情,人类自然的破坏,生灵的涂炭,在饥饿的城市环境和经济坏境中的恶性竞争,无疑雪上加霜。
总之,返璞归真是硬道理!
活久见: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我是李廿廿,爱读书,正在进行1000天读1000本书计划。不知道1000本书读完会变成什么样,1000天后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