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趾头也明白,长安十二时辰就是赤裸裸对美剧24的模仿,把米帝的反恐故事,搬到了天下无双的唐长安。当然,一定要说致敬也可以,毕竟天下文章一大抄。
但是亲王写的真的好,让人看的喘不过气来,凝神屏息,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文字VS影像
看这书,起因还是因为最近几个公众号吹同名连续剧吹的利害,按惯例,先读书,再看剧。
看了第一集,颇为所望。
文字之美,在于想象,万里恢弘,气势磅礴,我们在作者文字勾勒的世界里,赋予我们认为的人物的情感,他们都依托我们而活着,因为我们的想象或者回忆变得灵动。从文字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每一个画面的样子、每个人物的模样,这是读者专属的,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更多选择的权力。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座长安城。而电影与电视的具象化,恰恰破坏了这种权力。从画面开始到落幕,导演选择的演员、场景与声音,在观众脑海中演绎,容不得我们稍作停留,细细咀嚼,这不但破坏了我们对原著的想象,更使书里人物内心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乃至暗战,无从表达。这也是原著党往往对改编的电影电视持批评的态度的原因。
比如书中描述崔器对张小敬称呼的变化,从张先生到张都尉到张小敬,这种变化,非读书是很难体会的。
其实长安十二时辰简直就是一本为拍戏而写的书,拍成这样,虽然号称最接近美剧的中国连续剧,但是依然觉得颇为遗憾。
“杀一人,救百人,你到底杀不杀?”
本书的主旨,还是那个古老的命题:杀一人而救天下,可乎?
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其大致内容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你是一辆电车的司机,你发现了轨道上有人,但是刹车失灵了,你没办法停下电车。幸运的是,右边有一条岔道,你还来得及变道。但是那条岔道上也有一名被绑着的人,如果你变道,他就必死无疑了。那么,你会如何做选择呢?
在本书,这问题变成了“杀一人,救百人,你到底杀不杀?”张小敬问姚汝能:“我来问你:倘若你身在一条船上,满是旅人,正值风浪滔天,须杀死一无辜之人以祭河神,否则一船皆沉。你会杀吗?”
在这个经典道德两难试题中,无论怎么选,都很难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一般来说,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有三种道德判断方式是人们最常采取的,即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道德主义。功利主义强调理性原则,强调追求社会的最大幸福值。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为了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剥夺某个人的自由或生命。道德主义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应采取违反根本道德(如杀人)的行为;自由至上主义则是鼓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个人自由(包括出售自身器官、同意安乐死)的限制,尊重个人自由选择。
一般来说,西方基督教更倾向于道德主义,所以我们在蝙蝠侠之DARK KNIGHT看到两条船都没有按下爆炸的按钮。而我国,对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强调,这个选择几乎是不言而喻了。
寂寞
"张小敬的身影十分落寞。周围越是热闹,这落寞感就越强。他穿行于这人间最繁华最旺盛的地方,却仿佛与周遭分别置身于两幅画内,虽相距咫尺,却永不相融。"
檀棋爱上他,或许就是在这一刻吧。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被击中内心的柔软。那一刻,眼里心里都是你。只是人生的出场顺序,总是往往错过,最后还是要一个人总。人生本来就孤独,任何陪过自己走完一段寂寞时光的人,都应该用心感激。
后会无期说:跟人告别的时候,还是得用力一点。因为你多说一句话,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Pi说,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Goodby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