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拿起手机扒拉去年老家过年的视频,画面里推杯换盏,人声鼎沸,一派欢乐祥和,不由想起去世多年的老爸,莫名有些悲伤,于是关了手机,隔了世界,找本书,埋头看。
如果想静下心来看会书,手机阅读电子书是万万不行的,我试过很多次,因为有电话、短信、微信的分心。不仅仅是阅读,生活中的手机,更是神一样的存在,处处需此君,如消费、沟通、娱乐。我也因遗失过一次,更觉得不可一日无此君。一句话,手机俨然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手机何以变得如此重要呢?总结三点:一、“便捷”,手机便利带来的种种好处,微信支付、抢红包、转账、新闻、阅读、鸿雁传书等,大有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之势;二、“社交”,人是群居动物,更多的还有独处时光,若不能正确认识,伴随而来的就是空虚、寂寞、无聊,那么QQ、微信等聊天工具必不可少;三、“人设”,人设这新词儿就不要讲了,心知肚明。
手机与生活密不可分,暂且接受吧,毕竟不想回到那种茹毛饮血的时代。那么安装在手机里的微信呢,我曾两次发誓与此君决裂,最终都因工作的关系,又重头拾起。手机更是因它而机不离身。微信俨然已登堂入室,成为第二办公室了,不得不用————吐槽下我工作的程序,大概是这样子的:一、劳力者拿着手机对个屏幕,早交底拍照发群,中交底拍照发群,晚交底拍照发群,工作前拍照发群,工作中拍照发群,工作结束拍照发群;二、劳心者隔着屏幕,回复收到收到收到收到收到收到收到,如此无休无止。那么问题来了,两者都在拿手机,谁在拿螺丝刀呢?我来把孟子名句改一个字吧,叫“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吧。
曾在自家群里毫无防备地点开一个暴力恐怖视频,连续三天没睡好觉。后又看到一悲伤的故事:一个母亲带着几岁孩子去泳池,期间母亲背着孩子一直在玩手机,却无视了身后的惨剧,孩子在池中挣扎了近三分钟,最终溺水身亡。视频里孩子与死神搏斗,母亲与手机搏斗,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看完难于抑制的悲伤在心中涌起,好几天意志消沉。做人要有底线的,制作视频的人没底线,转发得有底线啊。
再回一次小学课堂,重温下汉语文法(主谓宾),“玩.....手机”,为何动词叫玩而不叫用呢?曾为这个“玩”字争辩,因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成语“玩物丧志”。或有人不屑,要争辩,说观点有失偏颇,说有人玩手机找到了真爱,有人玩手机发财致富,有人玩手机,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很人玩手机素质在提高,各种软件,教学的、口语的、音乐的、健身的、跑步的等,一消遣的工具嘛,当然要用“玩”。
还有一类人,很认真地说,我玩手机多在阅读。
是的,自从有了手机与微信,读书门槛降低了,我们的阅读变得快捷方便,很多人微信里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五花八门,不用看,都是鸡汤文,内容千律一遍。上下班的地铁里,咖啡馆中,乃至行走中,厕中,习惯游离式得翻阅一页页电子文本,这种“零存整取”的“碎片化阅读”早已成为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阅读常态,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勉力学习的表现。但我更以为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不过是无形中让我们陷入一种学习的假象,是一种“自我欺骗”而已。
已没人愿意去图书馆买几本纸质经典来看了,更没有几人愿意花一下午时间去享受传统纸质书本的深阅读了。当手机普及,当数字时代开启,相较于电子书,纸本阅读终将变成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了,而我一头犟驴,是不是不该因对纸书惯性的留恋而拒绝去拥抱更加便捷的电子书呢?
再回到手机的本身,而今的我们当真如此离不开手机、微信了吗?......不。
快六十岁的老妈是个例外,老妈刚来河南的时候,给她配了个手机,却不甚用,打电话十有八九无人接听,有时候着急找人,找不到难免一顿咆哮,她倒很平静的回复一句:“用不惯”,老妈没事人一样,每天早睡早起,散步,做饭,去礼拜,依然不带手机,依然无人接听。后来我也释然,用不惯就用不惯吧,远离网络的世界就是干净的世界。
突然想起2018年的新年“小目标”:尽量远离手机,远离微信,用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现在看来,好像有点讽刺的味道了,因为我正在用手机扣文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