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六组的王焕。三个标签:教育从业者,两岁半女宝宝妈,时间管理践行者。
本周的共读,有个小插曲:
早在燕婷班主任公布共读书目的时候,我就收藏并记住了阅读时间和顺序,以至于本周我想当然地认为该读《如何阅读》了。
就在我已经按计划铺排自己的阅读时,周五才发现大家读的是《如何学习》,检视此事:不管自己的信息对与错,有一件事自己没做好,就是每天定时浏览班级大群和小组群,关注集体信息,以确定自己的践行步调是否和大家一致。最近比较忙,所以班级群和小组群没有及时关注,很多信息懒得爬楼去看,才会出现这个问题。
由于周五才开始换书,所以进度没有太快,这两天只读了前两章,简单谈下体会:
1.由于之前的插曲,加之第一章的内容比较生涩难懂,让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不高,有种很仓促且被动阅读的感觉。
2.仔细读进去,发现它的主题还是挺吸引人的,特别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对于自己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通过本书掌握并推广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不失为一件功德圆满的大事。所以,尽量告诉自己我不仅为自己,更为了我可爱的同学们阅读本书,努力帮自己和他们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生。
《如何学习》共读第六周读后感3.深刻解读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局限性
教育行业的人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不陌生,但我是从这本书深刻理解了这条曲线的真正由来及本书中其他学者对他的勇敢质疑的意义和成果。
《如何学习》共读第六周读后感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将本曲线命名为“用进废退”的学习定律。
但作者举出的案例却指出,人的记忆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逆袭”的。
一位英文老师巴拉德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不仅会忘记曾经一度记得的东西,也同样会记起曾经遗忘的东西。
《如何学习》共读第六周读后感原来,遗忘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衰减过程,更是一个主动的过滤行为。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巴拉德的研究结果“时有时无”,直到20世纪60年代他们得出了最后的论断:“巴拉德的结论是真的,且一直都成立”。原因如下图:
《如何学习》共读第六周读后感这些研究启示我们:
在记忆的时候,要用记忆来改变记忆。善待遗忘,因为它不仅能过滤掉干扰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已学得的部分,根据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在提取记忆时激发出更高的提取和储存能力。
这本书总体看来不是什么有趣的书,但却是很有用的书,我会耐心把它读完,并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