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和小谢谈论职场中对于加班的看法中,突然萌生了对于“第三空间”的构想。
大部分人在22岁~32岁这十年间,都处在对自我-对世界-对自我循环认知中,大概每隔两三年就会有新的认知成果。除了家和工作单位,好像没有第三个熟悉的空间可以安放属于自己的时间。有时候,你可能在周末洗了个澡,打算出门去逛一逛。于是,你走进了一家咖啡店,找了个不错的位置坐下,只是想安静的看会儿书,听会儿歌,哪怕只是发会儿呆,但你却发现左边是在聊保险的,右边是在讨论作业的,后面是来蹭空调,网红打卡的。你只好拿着咖啡匆匆离开,寻找下一个落脚点,你试着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却无法忍受嬉闹的人群和宠物新鲜的粪便,你终于找到一个图书馆,却发现忘带了读者证。
关于“第三空间”,大概是想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一个除了家和公司以外可以停泊的空间。物质上,会给每个位置配备舒适的单人沙发,宽敞的桌子,音质优秀的耳机,公共的借阅书架,专属的储物柜,和开阔的视野;精神上,需要每一位进来的人都遵循相同的规则:保持安静,谢绝小孩和宠物,接受自助服务,除此之外,可以做任何你觉得舒适的事情。为了保证不成为“网红书店”“网红咖啡店”,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只有认同“第三空间”存在的价值,并且愿意共同维持它的人,才被真正地欢迎。
-关于自助
因为目前的物联网发展水平,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自助式的管理。你可以刷卡进入,再刷卡打开自己的储物柜,取出你自己的咖啡杯和上周没看完的那本书,然后选一颗你钟意的胶囊咖啡,加糖或不加糖,加奶或不加奶,全凭你的心意,然后找一个角落,选一张符合你心情的碟,安静的呆一个下午,如果愿意,你也可以在这里呆一整晚,但请离开的时候保持整洁关闭灯光。
-关于私密性
因为完全开放的空间,又需要保持安静,难免显得有点不近人情,可以考虑设立一些隔音良好的隔间,提供短暂的情绪释放,可以大哭可以大笑可以睡觉。
-关于门槛
因为以自助式为主,所以成本可以用于提供更好的空间体验上。但同时,希望是类似会员制的形式,一是为了保证这里成为真正有需要的人熟悉的“第三空间”,二是为了这个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可持续发展
关心环境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倡导自助自律的非公立空间。最大可能营造熟悉和舒适,但不可以成为用更多的钱来打造的专属化。
-关于选址
因为一直单纯地觉得落地窗和充足的阳光是独处的优势条件,所以“第三空间”应该处在交通便利、视野开阔的地方。
-关于衍生
“第三空间”向更多有这类空间需求但存在物理障碍的人士,以电台声音、手写印刷品的形式,提供远程服务。或许在某个时间某个理由,你也可以过来坐一坐,或许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