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很多宣传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坚持运动。因为坚持运动,所以长寿。
如果我想活得久点,我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坚持运动了?坚持运动就能活得长久呢?
但天天在中央电视台教大家早操的马华36岁就走了。
开心是长寿秘诀重要的一点,笑一笑十年少。可一辈子幽默、说笑话的侯耀文50多岁走了,李咏才50岁也走了;
还有各种养生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要如何去做?
我们在采取任何行动,都需要花费金钱和可观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把那些看似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果即原因与结果)的经验之谈作为自己的行动依据,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成效,还白白浪费了金钱和耽误自己的人生。
如果正确的依据因果关系,就能较有效的把这些金钱和时间利用起来,我们获得的满意成果的概率也会更高。
教育,常让我们去模仿学习,医疗,是我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怀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目前,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领域充斥着各种非因果的乱象,两位日本学者凭借他们在各自领域应用因果推理的经验和心得,撰写成书,向普通读者普及因果推理基本方法的一书《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作者之一中室牧子是教育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运用数据和经济学方法,研究何种教育方法能提高儿童的学力及能力。
另一作者津川友介,师从美国著名医疗经济学家,任教于哈佛大学约瑟夫纽豪斯,以及最早创建因果推论体系的唐纳德鲁宾,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因果推理的思维方法。现在他是医生兼医疗政策专家,致力于运用大数据研究,如何在改善医疗质量的同时抑制医疗费用的增加。
现在网络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得到很多数据,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正确解读数据分析的结果,学会分析数据,需要有掌握有解读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这本书中,他们常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医疗课题为例,讲解因果推理的有关知识。
文中还给出5步骤,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而避免人云亦云,被各种荒唐可笑的论断牵着鼻子走,拥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决策力。
因果推理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产生某种现象的现象。
二、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如果两个事件中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原因后一个事件事前一个事件的结果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一个事件变化后,另一个事件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两者不属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则称为他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事件之间虽然有关联,但不属于因果关系。如何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
三、排除非因果关系,确认的三个要点
1.是否纯属巧合?质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纯属巧合。
很多人认为中奖号码的出现肯定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且大部分中奖者在谈及自己的中奖经历时都表示,他们能够中奖,是经过长期研究体育彩票的走势、中奖号码分布特点后,精心选号的结果。
因此,预测福利彩票数字的出现,走势图预测把他们当作非常灵验的经验之谈,然而每次中奖号码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没有任何规律可谈,每次抽奖都是一次独立的事件,纯随机,走势图预测就属于纯属巧合的伪相关。
2.是否存在第三变量?质疑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
看手机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吗?
然而断定看手机与学习成绩下降的因果关系还为时过早,说不定另有一种变量同时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比如说:自制力。无法抵御手机尤其是手机社交、游戏的诱惑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本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下滑便属正常;如果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还能利用网络知识带来的便利获得及时学习积极反馈是能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仅自制力就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学习方法?
考虑影响因素的全面性,主要影响因素,其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我们来思考警察和犯罪的关系,警察多的地区犯罪案件数量也多,但是将警察多视为犯罪案数量多的原因难免有点牵强,不如说因为某处是犯罪多发的危险地区,所以部署了大量警力,这么想可能才更合理,本以为是原因的事件,其实是结果,本以为是结果的事件,其实确实原因,这种状态被称为逆向因果关系。
四、制造反事实,确认因果关系
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称为“事实”,设想与现实完全相反的情况为“反事实”。反事实是指对过去未曾发生的事实所做的假设。
“如果我当时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的话,我现在会是怎么样的生活呢?“
现实中我们可以观测事实,但无法观测到反事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观察。
制造反事实,是以因果推理为基础的各种方法根本所在。
又因为制造不出反事实,我们只好用最贴切的值来替代无法观测到的“反事实的结果“。把他们调整到一个可比较的状态。
五、调整到可比较的状态
用最贴切的值替换反事实的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通过调整形成“可比较”的组。
拿定期体检就能长寿为例。我们可以将研究对象人群随机分成两组:接受体检为干预组,不接受体验的组为对照组。
为什么要随机分组?不能直接比较定期体检的人和从未接受过体检的人吗?原因在于曾经定期体检的人和从未接受过体检的人都属于特殊性群体,不具有代表性。随机分组,让研究具有普便意义。
试想一下过去定期接受体检的人健康意识肯定很高,而从接受过体检的人恐怕都不太注意身体健康,健康意识高的人会提前预防、发现和治疗一些形成大的疾病的小病;未曾有的健康意识的,可能会让小病发展成大病,但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健康上,这会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较平和的状态,不会因知道生病而担忧,产生的心理负担,都具有特殊性,所以这两类人群都不适合拿来作比较。随机分组的必要性,随机分组可以制造出两个可比较的组。
随机分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抽签等方式随机决定是否接受体检。随机可使个人无法按照自身的意志做出选择,因此不会出现选择性偏差。由此得出定期体验组和从未体检组便可比较。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浅显的言语,所提倡极简因果推理思考法,使我们少一点盲从和信息干扰,具有对信息相关性判断及反事实证实的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