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尤其是在《欢乐颂》热播的时候,剧里的樊胜美引发了一波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以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原生家庭到底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影响,总觉得电视剧里那些都是戏剧效果,现实生活哪有这么夸张。但昨天跟妈妈的视频聊天时,妈妈感叹说我就像她,很多事情都自己扛。
原来当我们在谈“原生家庭”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相信家世背景一早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而是在很多瞬间,你都会猛然发现“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留下的隐秘却深刻的烙印。
我的原生家庭,并不算一个幸福的家庭。从小我就和爸爸很疏远,甚至内心觉得有点讨厌,因为他酗酒,不顾家。而妈妈既坚强又软弱,为家庭付出、隐忍了很多,却没有在婚姻中享受到该有的回报。
妈妈对爸爸的酗酒和无理取闹,从唠叨抱怨到无可奈何,再到视而不见。我内心一度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她不选择离婚。
小时候,妈妈跟我说都是为了我和弟弟。因此很多次,我会偷偷地哭,不是因为害怕爸爸,而是因为心疼妈妈。
长大后,我和弟弟都离家有了工作,但父母之间的不合却从未停止过,妈妈曾一度下定决心要走出离婚那一步,但最后她又放弃。放弃的理由,并不是考虑她自身以后生活会寂寞艰难之类的。而是她觉得我和弟弟都还未结婚,她怕影响我们以后成家,怕对方家庭有想法。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就是一个被生活无情伤害,却仍然一心为孩子、为家庭的“付出型人格”母亲。
我曾经暗暗告诉自己,以后绝不要像她一样,在感情和家庭生活里委曲求全。但后来在我的成长里,才发现很多事情不可避免地都受到了我“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的初恋是典型的“坏小子”和“好姑娘”的恋爱故事,一个是不爱学习、常年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差生”,一个是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欢坐在前排的“优生”。或许是因为巨大的差异性,或许是因为青春的萌动,两个基本没有交际的人,因为一次办黑板报的机会,认识并迅速地恋爱了。故事的开头就像所有青春爱情故事里那么纯粹,那么简单,只是因为他穿白衬衫的样子还不错,只是因为他打篮球的样子有点帅,就可以喜欢上一个人,而且是付出全身心的喜欢。后来,他父母离婚了,也没考上大学,勉强上了个大专中途又退学了。但我抱着一种“救世主”心态,顶着周遭人不看好、不支持的压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付出型人格”的恋人。
那时的他,颓废、懒散,总是混迹在网吧打游戏,玩通宵,也没有个正经的事业。但我觉得是父母离婚给他造成的伤害,他会成长的,会成功的。我总是说服自己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燃起对他的希望。
在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选择继续读研,他仍然没有任何改变。日积月累的失望和没有憧憬的未来,最终压垮了我。哀莫大于心死,我终于选择了不再回头。
后来,回首过去的时候,我都会笑那时的自己真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