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的装装是个人成长,认知升级,实践的结果展示。记录个人的感觉、认知及意图。范围可能括认知概念,投资,经济,商业,历史,英语,编程,哲学,健康……
从这篇开始会表达价值观,选择倾向,个人喜好等观点。先说明一下,价值观也好,选择也好,本身无对错,自己拧清楚,自己承担结果。这是最正确的姿态。观点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丰富,个人的成长,肯定会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人生需求。
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同的,如果你把圈子拉得再大一点,这个差别你都懒得听。但人嘛都是有些好面子,差吧也不能差得跟猩猩与人类似的。就算在那个圈子里露不了脸,总得在小一点的圈子里整出点什么,体现一下差异化,表达一下自己的分别心。
即便是这样,也好难的,要跟昨天的自己叫板,明明可以很舒服的,却要选择别扭。并且还得花钱,还得承担万一我没持续下去,及万一我持续下去也没mao用的风险。那钱岂不是打水漂了吗?挣钱好难的,宁愿放银行里,就算每月看它扣我几块钱作为保管费,年费什么的,我也感觉特安全。
金钱一直以来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判断原则,也是一直都放在内裤最底层的贴身位置的。“这还要买啊!”“这么贵,不要,走!”“想让我掏钱,当我傻啊!”跟命根子一样的护着。
在计划经济的时候,物质匮乏的时候,骗子还不少的时候,这是求存的正常合理思考方式。但现在已经市场经济几十年了,虚拟环境的网上购物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还用那一套,就显得没想明白。
之所以有上面的想法,本质上是因为想“不劳而获”,不付出,就拿到想要的。但市场经济里的每一个合法买卖都是当时最合理的交易,你是不会享受到免费的午餐的。
花多少钱,得到相应多少的物质或服务是再省不过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的时候买过年回家的火车票,那天我请假,8:00就跑到一家火车票代售点排队,人还真不少,8:00赶过来都没什么优势。天飘着鹅毛大雪,我就打着一把伞矗立在长长的队伍当中,远远望去那条队伍像一条建筑物一样。上厕所的时候,跟后面的人打个招呼,还得把伞往那里摆着;饿了要吃饭,代售点旁边有个卖煎饼的,将就着吃了。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15:00要开票了,以为可以买票然后就可以回家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代售点把门给关了。接着沸声一片,但谁也没走。到15:30时门打开了,然后队伍进去买票,到第三个人就叫唤了,怎么就没票了,接着一个一个地都抱怨怎么就没票了呢?一直弄到天黑了,我垂头丧气地走了,就在代售点旁边的小黑屋子里,一个大胖子问我,到哪的,我这有,随手拿出跟两副扑克牌一样多的火车票跟我说,加两百。
我在买票的前几天有听说黄牛票这事,但还是不甘心“白掏”给别人钱,或者没到万不得以,还是不掏钱的好,不然别人会认为我傻的。
原本直接花200能搞定的事,我花了差不多400。所以那张票面为322元的火车票,我花了折合人民币约720元才得到。还没算上好几天生气的时间成本跟效率成本。
是不是现在的春节票的情况就变了呢?2016年春节买票,去程我还花时间、找人帮忙在网上抢票,抢不到的那几天还去算各种分段路程回去的方式,结果最后还是没弄到,花100元请黄牛买票; 回程的票都不抢了,直接找黄牛买票省事。(还会在后面谈谈火车票价不应该一层不变,应该随需求波动的观念)
我们总是只算看得见的成本,看不见的付出经常被忽略。以至于搞不清楚到底是赚还是亏。因为算看不见的太费事,经常一直在亏,反正自己不知道,大部分人都一样,也不会觉得浪费。
现在的消费观念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能省时间的消费事项,尽量选贵的,今年的支出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 (仅为表达观念,现在也还很穷的)
- 花约1.5万参加线下课程学习效率提升及认识大牛;
- 在得到上花超过1000元看书;
- 混沌研习社会员 1000元;
- omnifocus APP 258元;
- 睡眠软件 198元;
- 印象笔记 198元;
- 思维导图APP 79元;
- 7 plus
- Apple music 会员
……
我为自己制定了一项消费原则,收入的10%没花在效率提升及成长上,钱都是白赚了。
这是今天要表达的,时间比金钱重要,还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么?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