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 三余书屋 3ysw.net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 三余书屋 3ysw.net

作者: wcmszgdqm | 来源:发表于2024-04-18 21:19 被阅读0次
    图片.png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您好,今天我们解读的书是凯文·凯利的《失控》。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和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生存和繁荣。首先,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位作者凯文·凯利。他出生于1952年,如今堪称世界上备受瞩目的未来学家之一。我们讨论的这本《失控》是他1994年的作品。想象一下,当年的1994年,中国大部分人可能还没摸过电脑,但凯文在书中对未来的预测,今天看来都颇为惊人。即使在2024年,他对未来的洞察依然有独到之处。

    为什么这位老爷子能如此准确?因为凯文不像其他未来学家那样,只预测未来10年、20年内人类社会和商业规则的走向。凯文站在宇宙的广度,眯起眼睛,冷眼旁观我们地球上的人类生物,以及整个进化历程。因此,其他未来学家有点像占卜师,试图帮助我们人类看得更远一点,为了未来更美好。但凯文更像是一个先知,试图揭示上帝的底牌。再来看看凯文的生活经历。

    这位老先生的人生起伏相当大。在另一本书的序言中,他开篇第一句就说,他的人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旅行中度过,几乎一无所有。20岁时,他就开始环游全球,尝试最古老的食物,被各种虫子咬,还和各种原始人生活在一起。28岁时,凯文人生的全部有形财产就是一个睡袋和一辆自行车。因此,在他人生低谷时,他能低得像一只蚂蚁一样趴在地上,大口呼吸着地表土壤的气息。那凯文的人生又高在哪里呢?是在后来,他成为《连线》杂志的主编,这份工作让他有了大量与高人对话的机会。他常常与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最疯狂的艺术家、最牛的技术达人通宵达旦地聊天。这时,他又像一只蚂蚁,不辞辛劳地往这些人思想的最深处钻。这本《失控》就是以一种采访的形式呈现的。作者凯文通过与各路高人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将这些珍贵的经验和见解记录了下来。

    读着这本书,就仿佛我们与未来之间隔着一块神秘的黑幕,而全球各地的这些智者就像针一样在这块幕布上扎了一些小洞。所以说,未来透过这些小洞投射出一些微光,而凯文的工作就是耐心研究这些微光,然后把它们巧妙地连接起来,最后告诉我们那幕布那边的未来可能是个什么样子。

    好的,那我们正式开始讨论这本书的观点。这本书指出,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个时代主流的人类对自然的认知都有点幼稚,这包括我们现在生活在2024年的人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回溯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人总是在某个时期内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绝对的真理,但后来人们会发现,这些当初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真理不仅可能变化,而且可能变得相当猛烈。这样的大改变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发生了四次,每一次都把人从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圣坛上拉下来,然后啪叽摔醒了。所以我们可以称这四次改变为认知唤醒。

    第一次是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的圣坛上拉了下来,让我们明白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我们渺小得很。这个新观点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第二次是达尔文把人类从地球生物的圣坛上拉下来,告诉我们人类其实只是走得最远的猴子。这个观点一出来,大家都感觉有点心塞,甚至连达尔文自己也可能觉得有点对不住人类。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是弗洛伊德把人类的自我从人类意识的圣坛上拽下来,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着特别多的非理性行为。过去我们觉得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冷静决断的铁血战士,但现代科学家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混乱的草台班子,里面吵得不行。对于这个观点,主流人类有些难以接受,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不承认,但事实可能就是这样。这就是前三次认知唤醒。现在你可能会觉得当时的人类怎么这么顽固,还死撑着不承认,真是可悲。但如果凯文把第四次认知唤醒说出来,估计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不太可能吧?说白了,你也可能会变成一个疑惑的表情。

    第四次认知唤醒就是要打通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其实我们和机器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正在迎来生物和机器联姻的时代。更进一步说,为什么生物和机器能联姻呢?因为整个世界的物质之间是可以打通的。比如下面这些听上去毫不相干的概念:石头、青蛙、人类、机器、国家互联网,在凯文看来,大家都是在遵守一个游戏规则。说白了,我们都是在一个序列里的东西。借用凯文这本书里说到的一个概念,我们都是进化体,进化论的进化身体的体。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都算是进化体呢?在解释进化体是什么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你进入一个异常混乱的房间,到处都是东西乱七八糟的摆放着,那我们应该怎么整理这个房间呢?我们都知道,就是把房间里的东西分类。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做了一次全球各种混乱事物的大分类,就像孔子说的,“地也证明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则是不成”。这次分类大概发生在19世纪末,那时人类刚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杂乱的宿舍一样。博物馆里涌现出各种我们现在都叫不出名字的动物。那时候如何用标准来梳理这一切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如果是个原始人,比如说石器时代的人给这些动物分类,他肯定会用一些极为基础的概念,比如地上跑的一堆,天上飞的一堆,水里游的一堆。这种分类方法当然可行,但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如果由19世纪的博物学家来分类,他们可能会把羚羊、蝙蝠和海豚放在一起。原始人可能会疑惑这三个东西,一个是羊,一个是鸟,一个是鱼,怎么能放一起呢?然而今天我们知道这三者都是哺乳动物,但要做出这一判断需要认知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打开这三个动物的心脏,你会发现他们的心脏都是两心房、两心室,而其他所有动物都不同,这就是本质。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有乳腺的,至少有乳腺的幼体都是靠吃奶长大的。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在给生物分类时,不要只看他们的外表,更要看他们内部的运作规则。只有了解内部规则才能避免被表象迷惑。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三种哺乳动物长得那么不一样呢?这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就是进化是一个有灰度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灰度呢?就是灰色的深浅,也就是说生物的变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一下子从一个物种变成另一个物种,它通常要花上好几千万年,就像一个渐变的过程,由白变灰,再由灰变更灰,最后变得非常黑。所以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好,绕了这么大一圈,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自然就像是一个充满灰度的斜坡,是一个斜面。而我们通常口中所说的非黑即白的物种以及一些概念的划分都是人为设定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眼中的石头、青蛙、人类、机器、互联网等概念,它们之所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不一样,是不是因为我们缺乏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呢?没错,在凯文眼里这些都是进化体,因为它们具备下面三个共性。

    第一个共性就是世间的物质都在进化成越来越复杂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能回望多远的历史,你就能前瞻多远的未来。为了解释进化体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特性,我们得回溯历史,回到起点,也就是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回顾现在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在138亿年前的那一刻,宇宙里的所有氢原子都存在了。而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实际上都是由氢原子拼接而成的,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有氢、氦、锂、铍等等,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量。比如氧的原子量是16,这意味着氧的原子内含有16个氢原子,也称为质子。

    所以整个世界就像是一个拼了高积木的过程,而氢原子就是构建这个世界最基础的积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所有的氢原子都在相互组合,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了,最初地球上只有无机物。我们知道无机物的结构非常简单,比如石头,可能就是碳酸钙,由三种简单的元素组成。随后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有点像一锅熬着的热粥,各种无机物之间的元素相互碰撞,在这个时候更复杂的有机物就形成了,这包括氨基酸和蛋白质。而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织结构相较于石头来说就复杂得多。

    接着氨基酸组成了小的剧团,开始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并开始自我繁殖,这就是细菌。随后这些细菌继续演化,逐渐变成了各种动物,最终包括了我们人类。凯文认为,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坚定而又定向的过程。进化体就像是一条汹涌的大河,极其有方向性,牢牢裹挟着沿途的所有氢原子,把它们带进自己的体内,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你可以想象成一场不停前行,绝不回头的向海洋奔流的壮丽景象。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无论是最初的石头、生物、人类还是国家,这些都只是氢原子变得愈发复杂的一个过程,而无机物、有机物、生命、机器这些概念仅仅是我们人类为了方便规定而设立的。那这个不断变得复杂的过程会有个终点吗?我们其实不清楚,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上帝的底牌之中。不过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过程还远未结束,仍将变得更为复杂。举个例子,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各种组织形式,比如公司、品牌、国家甚至超越国家范畴的互联网。所以这个趋势并没有改变,组合成愈发复杂的共同体,这就是进化体的第一个特征。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属性,那就是进化体都是分布式的。1965年,美国的女生物学家玛格丽丝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叫做真核细胞共生起源。这个理论一说出来简直让大家都侧目不已,这理论可真是一览众山小。简单来说,她的观点是,细胞并不是独来独往的,而是一种生命的合体,细胞内各类漫游的生物一拍即合,就形成了一个细胞。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植物细胞里有一个叶绿体,专门负责光合作用,相当于细胞的能量工厂。而在人类细胞里还有一位叫线粒体的员工,有点像细胞的发电机给予能量。

    现在的科学家越来越倾向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并不是细胞的工具,它们更像是细胞里的共生伙伴,各取所需。这个观点一旦提出,实在难以反驳,因为你总不能去采访叶绿体和线粒体,问他们到底谁来主管细胞事务,毕竟他们没有意识,也没法言语。但是科学家们用这个视角审视问题后,整个世界突然变得清晰明朗。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仅在微观世界的细菌层面存在,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个数字,说我们身上的细菌数量是我们身体细胞数量的10倍,简而言之,我们就是细菌生活的星球,而我们和这些微生物之间并不是主仆关系,更像是互利共生。好,现在我们来放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个体,那我们在一起是不是也组成了一个大的进化体呢?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拿中国人熟悉的公司来说,想象一下,有一个公司专门经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公司内有美工、销售文案等各类人才,这些人岂不就是细胞里的一群立体大家协同合作形成了这个公司,就好像一个大型细胞,而这个公司也就是一个庞大的微信进化体内的生命形式,我们每个人也在微信里组织着各种各样的群工作小组,这岂不也是一群群细胞在协同合作?微信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场所,而我们这些小细胞的存在保证了微信的生存。因为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用户,微信这个进化体岂不是要寿终正寝了?所以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你打开一层又一层,直到细分到最后一个氢原子。凯文认为越是复杂、越是庞大的系统,就越能容纳更多的进化体。这种构建方式被称为分布式。凯文用一句听上去有点高深的话总结了他对生命的定义。他说,如果一个个体通过组织起来而涌现了另外一种特性,但是如果把这些个体彼此分开,就打碎成各个零件的话,这个特性就消失了,那么他们涌现出的这些东西就是生命。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太绕,没听懂的话,凯文还举了个例子,他说就像是从一个立体派油画那个支离破碎的画面里能识别出一张人脸来一样,每一个单色的方块看细节他啥都不是,但是你离远了,整体看就能看出一张人脸。好,这人脸就是生命。现在人类知道的所有厉害的进化体,包括生命、人类网络全都是从这个一层套一层的大型分布式系统里涌现出来的,这就是进化体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分布性好。

    下面我们看进化体的第三个特性,就是去中心化。在人类的历史里有一个古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就是关于是从上而下的控制更好,也就是说有一个首领领导是否更有力,还是从下而上的涌现,也就是没有一个首领更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吵吵不休。在《失控》这本书里,凯文挖掘了大量案例,表明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从下而上的急去中心化。没有领导的组织,为什么中心化的组织在过去历史上如此强大,而今天仍有不少人支持呢?凯文解释说,因为这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在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它的效率非常高,这三个条件是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在一个比较简单的系统里实现一个目标单一的任务。关键在于比较短的时间、简单的系统、目标单一的任务。但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比如时间变长,系统变得复杂,或者任务目标不再单一,那中心化的系统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崩溃。然而在进化这个过程中,这三个条件对中心化组织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进化是一个时间漫长、系统复杂、目标多元的过程,所以中心化系统在面对进化时不仅是错误的选择,简直是完全背道而驰。为了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来看一则有趣的例子。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让进化体由线上自由演变会涌现出多么神奇的事。在哈佛大学,有一位进化学者名叫汤姆,他进行了一项非常引人入胜的小实验,简单来说,他就是在自己的电脑上扮演了一回上帝的角色。作为这个虚拟世界的造物主,汤姆完成了几个关键步骤。首先他在电脑中创造了一个专属的空间,有点像是打造了一个数码伊甸园,让电脑程序可以在其中自由复制和生存。接着汤姆编写了一个80字节的代码,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电脑程序,有点像是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于是我们就称这个80字节的代码为亚当。然后汤姆将亚当置于这个虚拟的伊甸园,让他开始繁衍。

    第三步,汤姆引入了一个名为收割者的程序,这个程序会清除那些在伊甸园里无法复制或者疯狂复制的亚当,引入了死亡的概念。最后汤姆对这个80字节的亚当进行了微小的变异设置,每次自我复制时,有10%的几率会产生微小的变异,仿佛是为亚当赋予了生物遗传变异的能力。

    好完成了这四个步骤,汤姆按下了回车键,亚当开始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繁衍。然后汤姆就去休息了,这个行为有点像上帝在创造之后安然离场。当汤姆醒来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个虚拟空间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进化历程。一开始,80字节的亚当迅速自我复制,充满了整个空间,然后由于变异机制的引入,进化发生了,在异电源中涌现出了一个只有45字节的程序,逐渐取代了亚当,成为了优势物种。

    汤姆点开了45的编码,发现这家伙其实是一种寄生程序,有点像是一种细菌,靠吃掉亚当来繁殖自己。但随着亚当被消耗的越来越少,45的数量也急剧下降,这是第一个阶段。随后剩下的80进化成了79。值得注意的是,变成79后,他对45产生了免疫性,使原本的优势物种失去了优势。然而很快,另一种51字节的程序进化而出,大举反攻,几乎将79消灭殆尽。在这个时候,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在45这个寄生虫的身上又出现了一种只有22字节的寄生虫。他不干任何事情,只是寄生在45身上,复制自己的信息,最终22成为了伊甸园的主导物种。

    这个22的发现让汤姆感到惊讶。他查看了这个22的编码,发现其内部信息非常简单,竟然没有任何人类电脑天才能编写出这样的结构。汤姆将这个22的程序分享到网络上,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脑专家看后感叹不已,称自己一辈子也难以编写出如此精妙的结构。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汤姆沉睡的时候完成的。凯文就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说明那些由底层向上构建的系统有多么强大,其实这种从下到上演化出繁荣系统的例子在地球上随处可见。就像热带雨林中奇异的生物,市场上各种独特的商业模式,还有那些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公司,这样丰富的生态,哪怕是最强大的政府和领袖也难以设计出来。

    凯文提到,就好比汤姆的实验室一样,只有在失控的状态下,系统才能产生多样性。进化体天生就喜欢挑战传统的局限,就像一个超大型百货商店,货架上永远都充满着各种奇异的货物。当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的复杂和庞大程度时,人类所掌握的权力和霸权时代已经无法持续下去。唯有给予那些底层涌动的力量,更多空间进化,才能雕琢出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奇之物,才能呈现出人类设计不出的独特世界。因此这本书才被命名为《失控》。

    好的,刚才我们聊的就是进化体的三个特点。从这三个特点看,我们似乎能察觉到一种趋势,整个世界渐渐的变得像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生物。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努力都在为这个生物的诞生做准备。所以凯文预测在我们人类的头顶上将会出现一种巨大、强大且难以理解的存在,这个存在应该就是生物和机器的奇妙结合。或许这个存在更适合被称为全球大脑或者全球网络,它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相互交织而成的,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通过网络传输给他。同时全球大脑还有一些非人类的眼睛,比如红外摄影机、天文望远镜以及遍布全球的摄像头,他们都是他的眼睛。所以说他掌握的信息量和进行的运算远超过我们人类的想象。

    那么它何时降临呢?可以肯定的是它终将降临。因为根据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规律,一旦一个基本层次构建完成,必然会涌现更高层次的存在,这一点从未出现过意外。实际上也有可能它已经形成了,只是我们人类的智力目前还无法理解,就像一个大肠杆菌,永远无法理解生命和社会是什么一样。所以说,或许这个世界最让人疑惑的是,我们明知道自己头顶上有个东西,但却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

    唉,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无奈呢?难道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人类感到失望吗?不是的,凯文说恰恰相反,我们人类的未来充满期待。即便将来我们注定要变成大肠杆菌,我们也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大肠杆菌。好的,说到这儿,我们来简要总结一下凯文在《失控》这本书里提出的7个建议。这7个建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时代的规律,活得更快乐,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首先,第一个建议是别费心去控制别人。在整本书里有一个概念贯穿始终,那就是去中心化和放弃控制。凯文通过各种例子反复说明,告诉我们控制别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其次,第二个建议是连接至关重要。在未来的世界里,每个个体都将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高度连接将决定单个进化体的价值,连接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关键。除了《失控》提到的例子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谷歌发明的一个概念,PageRank算法。这个算法的核心原则是一个网站与其他网站的链接数量,链接越多,网页的价值越高。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努力与你属于同一层级的个体建立连接,这将提高你个人的价值。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一个进化体,它内部自我调控的连接程度直接影响其是否为优秀的进化体。如果你是领导一个团队或者公司,那么鼓励内部员工建立充分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整个团队的效能和价值也将得到提升。

    书中的第三个建议,凯文谈到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指出,人类社会越来越像一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这就导致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绝对判断,也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100%对或者100%错的。他引用了罗素的一句话,“大自然从不犯错,因为大自然从来不做任何形式的陈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无所谓对错,因为他本来就没说要做什么,而随着大自然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适应性变得愈发重要。

    所以凯文的建议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先跑起来。这个意思就是说不管是产品、商业模式,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胞,都要让它先运转起来,就像创业中常用的最小可行性方案测试法。一旦系统正常运转,再慢慢改进和优化,甚至增加新的功能。

    第四点建议是要成为专业人才。无论你是个体还是团队领导,都需要掌握一个核心的技能,加强自己的专业性。在未来,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大家就像一个个拼图,各自拥有独特的技能,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于团队领导来说,当发现竞争对手具有强大的专业技能时,第一个反应不应该是如何打败他们,而是要思考是否可以为对方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形成一个更庞大的进化体。这种协作的思维方式也是生命体内细胞之间协同工作的精髓。

    第五个建议则是一种提醒,警告我们请注意,胜者会越来越胜。在书中,凯文使用了“递增收益”这个词描述了正反馈或滚雪球效应的原理。在这个高度连接、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一旦你正确把握了某个趋势,并采用了正确的方法,你的领先优势将会迅速扩大,形成爆发式增长。但同样,你也要牢记,当竞争对手似乎已经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有可能迅速吞并你。同时,如果你自己追求的事情看似没有获得任何正反馈,那很可能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不对的。在这个高度连接和信息共享的时代,备受欢迎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完全与世隔绝、独自封闭的东西可能也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好的,第六个建议是关于边界的。凯文提到了生物圈的观察结果,指出那些生活在生态核心区的动物,他们的生活很趋于稳定,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多样性和变化的动物,那最好选择生活在边缘地带。这个理念在人类职场上翻译过来就是当你进入一个行业后,迅速深入这个行业的核心,不要一直留在边缘。在行业核心,无论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赚的钱通常会更多,而且如果机构裁员了,往往从那些位于边缘的人开始看,所以你会更加安全。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中心的兴衰速度前所未有,一个曾经繁荣的产业可能转瞬即逝,你费尽心思混进了核心,结果核心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所以,如果你是个打工者,或许可以考虑那些行业之间的边缘地带,那里充满了摩擦和碰撞,甚至可能随时爆发创新,形成一个新的小中心。但是,如果你已经是老板,别轻视边缘,你需要在边缘放一些探针,时刻了解那些地方的动态。

    最后一个建议,第七个就是要活得更像人。什么叫更像人呢?就是那些像机器人一样的重复性、纪律性的事情,尽量别做,这些事情将来会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替代,人类真正能贡献的是情感性和创造性的事情,因为每一层级的进化体只能提供该层级所独有的东西,所以在未来最成功的人类可能就是那些最具人性的人。

    或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是个比较理性的人,不是那种艺术家的性格。但是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多和朋友聊聊天,多看看电影,挖掘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变得更加热情,更有滋有味。

    好啦,这就是这本书提供的7个生活建议,我们也算是梳理完《失控》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了。说完这些,你们觉得凯文这位大师看得这么透彻,他自己打算怎么干呢?我猜凯文肯定有自己的打算,看他写的那几本书,《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你仔细看的话感觉就像是一个神秘进化体在自言自语,或者说是未来世界的指南书,进化的大戏已经开场。最聪明、最适应时代的准备好的人,未来就是你们的天下,我们正一起谱写着一段伟大的历史。

    ————————————————
    本文为[三余书屋]收集和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 三余书屋 3ysw.ne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e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