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作家为什么会写作?

作家为什么会写作?

作者: Jjt芝加哥 | 来源:发表于2021-03-22 07:39 被阅读0次

    一一写作悟(13)

    齐帆齐微课

    2006/3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崛起与世界和平》论坛现场

    作家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犹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作家就有一千个回答。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背景千万,原因万千,概览起来,无非如下四种类别。

    01 因为爱情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当我们爱不释手的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不仅想到了叶芝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更会想起他与茅德•冈无望的爱情。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不久前在她的父亲去世后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在感受到爱尔兰人民受到英裔欺压的悲惨状况之后,开始同情爱尔兰人民,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这在叶芝的心目中对于茅德·冈平添了一轮特殊的光晕。

    叶芝对于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一往情深,叶芝这样描写过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叶芝深深的爱恋着她,但又因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贵形象而感到无望,年轻的叶芝觉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尽管恋情煎熬着他,但他尚未都她进行表白,一则是因为羞怯,一则是因为觉得她不可能嫁给一个穷学生为妻。

    茅德·冈一直对叶芝若即若离,1891年7月,叶芝误解了她在给自己的一封信的信息,以为她对自己做了爱情的暗示,立即兴冲冲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冈求婚。她拒绝了,说她不能和他结婚,但希望和叶芝保持友谊。此后茅德·冈始终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她在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这场婚姻后来颇有波折,甚至出现了灾,可她十分的固执,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时,依然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尽管如此,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因此,难以排解的痛苦充满了叶芝一生的很长一段时间。

    叶芝对于茅德·冈爱情无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叶芝写下很多针对于茅德·冈的诗歌来,在数十年的时光里,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茅德·冈不断激发叶芝的创作灵感;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复杂的张力。

    “一个无望的爱情故事……我总觉得这隐喻了英国和爱尔兰的关系。”

    《当你老了》、《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白鸟》、《和解》、《反对无价值的称赞》……都是叶芝为茅德·冈写下的名篇。

    02  因为抱负与使命

    在中外文学史库里检索抱负与使命的篇章,最值得我们致敬的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回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命性呐喊!他的人格魅力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点燃世世代代人们的爱国之心。

    忠君爱国的屈原,就像他在他的诗歌《天问》中所描述的那样:“明暗不分浑浊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自己的忠君爱国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变法不成立,连齐抗秦君王不支持,朝中大臣成一派亲秦派,而楚怀王对他的建言和对秦国的态度左右摇摆。眼看自己的国家岌岌可危。痛苦和绝望,无法排解,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上心里话的人,唯有把苦闷和痛楚吐露在诗歌里。他常常在他的诗歌里把自己的国家比喻成香草美人,他深爱着他,不能看到他和他一样被推向绝境。他不甘心,所以他三番五次找楚王理论,由于直言不讳,常常惹怒楚王。而屈原渐渐被疏远,直至流放到流亡。

    正如苏轼所言:“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屈原就是在这种被流放到流亡的苦难环境里,他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篇《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体裁“楚辞”。他创作的长篇诗集《离骚》是楚辞体最高成就的代表!

    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忧愁忧思”而作“离骚”是出于忠君报国,图强楚国的人生抱负与士大夫使命。

    03 因为要疗救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在他的杂文《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给我们讲述了他写作的最初动机。

    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他先是在东京学习,因为见到的“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实在令他失望,所以选择到偏远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去。他的选择其实是一种躲避,他不愿与那些“清国留学生”为伍,躲开他们,到一个还没有留学生入学的地方学习,以图清净。

    但他终究是躲不过的,因为他的心已经开始关注国民命运、国民思想,即便他把自己藏起来,他的思想也还是会痛苦着。在仙台,他强烈地感到弱国子民的自卑,即便那里有一个特别关爱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他也还是会发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的感叹。

    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鲁迅是伟大的,他心里装着国家民族。因着对晚清朝廷的失望,他到日本留学;因着对中国留学生的失望,他又远赴仙台。他因看见而失望,因失望而逃避,但终于不能摆脱屈辱,终于不能忘却使命,最终,他完成了从逃避到直面迎接的转折,走上了“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的道路。

    04 因为要记录时代与民族的命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到为什么创作巜百年孤独》时说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因为在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

    马尔克斯的母语国家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都显露出来,作者通过创作《百年孤独》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尔克斯的创作是对一个民族百年奋斗的总结,是对一个时代百年孤独的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家为什么会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ga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