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2264841a43019b25.png)
偶然刷到一个视频,里面讲现在好像很少使用味精了,大部分都是买的鸡精,这是因为资本进入的时候宣传味精不好甚至还会致癌,但是讽刺的是,翻看鸡精的成分表,排在前面的就是味精。不看配料表不知道,一看配料表,其实洗衣粉,洗衣液和洗衣凝珠在配料上没什么区别,但价格却是水涨船高。
让我想起来前两天去超市,想买一包保湿霜(最便宜的那种袋装的),导购说卖完了,不死心的我最后在最下面一层的角落里看到了,一样的克重,一样的成分,带盒子装瓶的要十几,而袋装的还不到四块。
不知不觉间,我们好像习惯性的接受了这样的现象存在,宣传的就是对的,无脑的跟着大流走。买东西不再关注到最上面或者是最下面的,潜意思里认为那些是不好的临期的或者是库存货。
我记得以前的牙膏都是含氟的,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些报道开始宣传含氟的牙膏,对牙齿不好,会损伤牙釉质,然后推出来了含益生菌的牙膏,价格相较来说贵了一点,但是可以清新口气,消灭一些菌种,最近又因为牙齿美白的原因,又开始销售一些含氟的升级版,价格又比益生菌类的贵一点。所以说我们拿着更贵的价格买了相同的产品。
以前有一款洗发水很好用,香味也很清淡,去油去头皮屑功效都很强,但一年过后,这款洗发水没了,或许应该这么说,它被一个同样品牌,相似包装,不同成分的产品替代了,而这个替代品并不好用。
遇到一个价格离谱的东西,首先想的不是坚决不要,第一念头是这东西为啥标这个价?它到底好在哪里?买来试试!
什么情况下我们开始变的不是以这个物品本身去衡量定价,而是以价格人为的美化这些定价。
上海风靡很长时间额高价小牛角包,指甲一样大小,因为#特色#、#网红#等标签,即使5元一个,还是有大批人去买单。“传说中的迷你可颂”“我倒要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商家抓住了人的猎奇心理,然后我们乖乖的掉进了消费陷阱。包括但不限于超市里9.9或19.9的零食大礼包,因为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说:嘿,我想要。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讲到:成年消费群体的问题是,想的太多,我不需要这个或者我下次再买是营销人员最不想看到的,为了让我们变得像是孩子一样,可以我想要现在就要,他们开始研究消费心理,制定价格底线,并且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花大价钱营销,释放每个人心中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d59048ebc30eacc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aa3adbc20f5bca57.png)
数字支付的时代,让我们对钱越来越没有概念。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现象,或是在下一次付款的时候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掉进消费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