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帕里斯的箭射入他的脚踵,阿喀琉斯知道,母亲预言的那一刻终于到来。他出生不久,母亲忒提斯为了让他刀枪不入,捏着他的脚踵将他全身浸入冥河水。他练就了不死之身,脚踵却是唯一的死穴。
你是选择带着无上的荣耀死去,还是默默无闻地活着?蜡烛的光能持续一个晚上,但它只能照亮一间屋子;流星划过天际,只有短短一瞬,但人们会为它的美感到震撼。他是天生的战神,代价就是,生命也如流星般璀璨而短暂。
可恨这璀璨中,却掺入了一些杂质,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你为了什么而战?阿咖门侬以蔑视的姿态说,这场战争,人们只会记住主帅,而不是一个士兵。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却不得不忍受主帅的嘲讽。还有,心动女子的谩骂。布里塞伊斯宁愿受辱,也不愿他为她拔剑,在她眼里,他不过是一个杀人狂魔。荣耀,这就是可笑的荣耀!
他累了,他想退出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他甚至收拾好了行装,准备明天一早就走。然而,表弟假冒他被赫克托尔误杀,这是不共戴天的血仇。
为什么是赫克托尔?也只能是赫克托尔。世上唯一一个可以作为他的对手,与他灵魂相通惺惺相惜的人。特洛伊的大王子,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他的剑刺入他的胸口,他将他的尸体拖回战营。大仇得报,他高兴了吗?即便他有一千个理由杀赫克托尔,面对痛哭的布里塞伊斯,他还是不能不心生愧疚。
老国王潜入他的帐篷,亲吻他的手臂——为了要回儿子的尸体。他感受到了足以战胜死亡恐惧的亲情。他敬重这个老人,同样,他也敬重死在他剑下的赫克托尔。可笑啊,他唯二敬重的两个人,竟然都是他的敌人。
他把赫克托尔的尸体还给了老国王,让死者可以得到王子的葬礼,并承诺葬礼的十二天不会进攻。他还让挚爱的布里塞伊斯随老国王回去,特洛伊才是她的家。
一出木马计,特洛伊被攻破了。满城杀戮,血光冲天时,他疯狂地寻找布里塞伊斯。这个柔弱而圣洁的女子,太阳神阿波罗的女祭司,面临欺辱时发出了绝望的反抗,将一把短匕刺入了阿伽门侬这个侵略者的脖子。
这把短匕也曾架在他的脖子上,只是没有刺下去。她问他,你想要什么?他说,人们想要什么,我只想要更多。其实他是在骗她,也是在骗自己。他唯一想要的,只有内心的宁静。他一生都在杀戮,她却给他带来了宁静。他静静地守护在帐篷里,看着她熟睡的安宁的面容,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短暂的,伴随死亡而来的宁静,命中注定,求而不得。布里塞伊斯哭得撕心裂肺,求帕里斯住手,也求他住手。帕里斯的箭,浸润着哥哥赫克托尔的血,也浸润着特洛伊全城人民的血。这个因一己之私拐走海伦,引发这场战争的幼稚王子,终于长大了,他不可能住手。阿喀琉斯举起了剑,那么近的距离,他有把握将剑掷入帕里斯的胸口。但他迟疑了,他今夜必死,死在谁手上,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他不想再一次伤害布里塞伊斯。
他吻了她,让她随表哥帕里斯逃走。当她安全地消失在视线中,他终于倒下了,无数人向他围拢。原来盖世英雄,死的时候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结局早已注定,你会带着荣耀走向死亡,还是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他在死亡中,获得了永恒的宁静。
阿喀琉斯是电影《特洛伊》的男主角(也有译做阿基里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情英雄。预言说,他将名垂青史,但注定活不到老,年纪轻轻就会死在战场上。阿喀琉斯选择了带着荣誉死去。
东西方文化对于英雄的定义略有差别。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荣誉,东方文化更多侧重于家国情怀。如果以东方视角拍摄《特洛伊》,男主极有可能是赫克托尔而不是阿喀琉斯。
但阿喀琉斯的故事,同样震撼。电影深化了布里塞伊斯的形象,将她从女奴变成了赫克托尔的表妹,太阳神的女祭司,阿喀琉斯的挚爱。一位非常圣洁光辉的女性爱人,给阿喀琉斯于英雄之外注入了一些柔情。表面上,阿喀琉斯是为救布里塞伊斯而死,实际上,死于特洛伊之战,是他注定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