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今博物馆的职能及发展
博物馆是在20世纪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新理论与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博物馆的功能,也让博物馆于精神意义上更为多样,而博物馆运营陈列,则称为社会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综观先进国家,他们无一不在博物馆事业上群策群力,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等,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在发展本国的博物馆事业上,也厚实自己的文化力量,提高国民大众的知识根源。
鉴于过去博物馆经营的理念,并且参照国际上博物馆的发展趋向,博物馆事业已有大幅度的转向,或是说具有更精确的论点与应用,除了功能在不断增强以外,博物馆所承担的精神意义也更为多样。回顾过去博物馆的运营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的趋势,从较为传统或单一的功能,转变为多元与创新的性质,并且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相互砥砺的成长关系。众所周知,过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的经营,已由储藏为主,或专为个人所拥有,并服务于少数人的古董式的趣味,专为公开,非营利的事业性质。传统式的功能在运作了百年之后终于土崩瓦解,转变成了多样的实践性质。精神性的思考更催发着博物馆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世。
而博物馆的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前进。艺术设计应遵循设计美学的原则,一是美的综合性;二是
博物馆学者威尔在1990年提出,在接近21世纪之时,对博物馆的角色,在哲学上的讨论,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即:保存、研究、传达。“保存”即文物和标本的典藏及照顾;“研究”即对搜集文物的研究并将其实现为知识;“传达”亦为沟通,即与大众,学者等实现文化、学术上的双向交流。并且,“传达”被认为是当今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博物馆本质的意义,乃在教育任务,它给予大众知识与经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活动,因此,博物馆学者一致认为“以社区为基准的博物馆、美术馆,乃是今日博物馆最好的改革与创新”
不论博物馆规模的大小,它们的文化张力却是等同的。原本较为静态的文物搜集陈列,亦转变为人们积极学习的环境,因此,在博物馆收藏典藏品之后,并不代表博物馆的工作就此结束,相反,这正代表博物馆工作正要展开。研究人员需做好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回馈给大众。如此来说,博物馆便成为一个让大众学习和享有享有的地方,成为人民的大学。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的重要,而当社会因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受到改变时,新理念的博物馆运营,亦将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
当今,科技发达,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型态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博物馆的运营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适当做出调整。如果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博物馆今后是否会变成“文物的坟墓”那就真的很难预料了。
二、对民族博物馆发展势态的看法
我们每到一地,必然以其博物馆为主要对象,它作为城市的名片,它代表了一个地区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如何精确的体现出本地区、本民族的时代特色以及所代表的历史印记,成为了每一个城市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在比较品质优劣之下,自己运营的博物馆也将随之要求提高品质。 民族博物馆较之其他城市博物馆有所不同,它不仅是地区的标签,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中国近代博物馆是随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和西方有所不同,它不是从皇室和私人收藏室发展而来的,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898年的百日维新,建立博物馆的想法也随之而来。1905年,我国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是第一家中国人建立的现代博物馆。1924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我国博物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先后建立的博物馆共达77座。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1944年,仍在活动的博物馆仅剩8所。抗战八年,中国博物馆事业,或毁于炮火,或惨遭劫掠,其数无法统计。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河南博物馆才先后恢复,各地博物馆也先后恢复了活动。
纵观整个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可谓崎岖坎坷,但值得高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博物馆事业也蓬勃兴盛的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族地区都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博物馆。贵州省是民族文物、博物馆的先进单位,贵州的名胜区和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系列,从贵阳这条少数民族旅游线上,每近百里就设计有一座博物馆。我们从这些博物馆中,不仅可以发现古代贵州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还能从建筑,服饰,名宿风情等方面体会到各民族之间的活的文化。
要发展民族博物馆,应该利用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因为民族自治地区和一般地区不同,它们几乎都有自身的特点,反应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必然颇具特色。但是,与民族文物打交道,必然也要注意到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民族博物馆的实践性很强,是绝不能脱离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博物馆实践的。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是自治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于1955年筹建,1957年5月1日开馆。馆内基本陈列有“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并且内蒙古博物馆的“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曾到日本东京、大阪等各城市展出。
所以说,要发展民族博物馆,除了要了解少数民族自身的特色之外,也要让民族文物“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目睹它们的风采,将本民族文物推向更高、更远的平台,真正成为“活的文物”。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个便利的条件,及时公布与更新本馆网站的信息,做到让更多的人在没有机会亲临博物馆的情况下,与文物“面对面”。并且博物馆的外观建筑也应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标签,城市的地标建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博物馆是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展示出来的最好平台,所以说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
三、对当代西方博物馆的看法
“博物馆”一词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赫德森在预见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的大趋势的时候,曾提出“无墙的博物馆”一词,他的本意原是把博物馆的活动带给人民,而不是把人民带进博物馆。但现在,我们再审视这个想法就会发现,即使在电视和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博物馆与观众主要的沟通方式仍然是陈列展览。但西方国家自始至终都及其关注弘扬本国文化成就,以博物馆为基地培养国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所以,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等方面的职能一直被不断的强化。另一方面,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普遍“世俗化”。有人把西方博物馆的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和普通百姓的娱乐休闲场所这两项功能,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语言来比喻:博物馆既是一个国家的礼堂,也是普通百姓的会客厅。
在多元文化成为时尚的当今,西方博物馆似乎正在走向多种文化价值的旅途,美国人自觉的自觉的把博物馆看作是文化战争的基地,因此,博物馆在社会历史特别是国家脉络中被赋予的这个特殊的使命在其机构化的过程中被定格化了。
比如“古根海姆式”的联盟,他们决定把艺术这门生意全球化,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盟式经营。然而,也有人把“古根海姆文化”与麦当劳文化”相提并论,认为这种膨胀的联盟经营方式和和泛滥的艺术消费形式是不严肃的。但二者确实存在共同点,那就是推销“美国文化”。
四、总结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物馆要想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建设初期就把基础夯实,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真正为观众提供便利。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计算机与网络不断的改变着这个世界,也改变着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实在令人难以预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