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裔山的第60篇文章,本文总共3307字,阅读需要15分钟
成功的门,往往是虚掩的。
——题记
你知道吗?一个人努力的样子,是散发出光芒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吗?现在转行,你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呢?你这个又不行,那个又不会,肯定做不成的,还不如趁早放弃······
这种声音,大部分是来自于外界,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
曾经,自己时常受到这样的声音的干扰,也会质疑自己到底行不行。但是这几年这种干扰已经被降到很低,并且,只要可能,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推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事实证明,很多看似坚不可摧的大门,往往都是虚掩的。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改变?请继续往下看。
外教之门
走过25年的人生路,在这个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纪,我的人生有过几次转折点。其中第一个是在高三那年,通过一年起早贪黑的爆发式突击,从全班的42名,到最后高考的全班第7名,考入中国计量学院。
这一次事件直接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它用事实告诉我:只要我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但是随着假期的结束,我来到杭州,上学没有几天,我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差异的存在。
在自己的家乡贵州六盘水,经济、思想等等各个方面相对于沿海城市,无疑是比较落后的,更不用说和拥有者千年历史人文沉淀的杭州相比了。
如果用一个客观、第三者的角度去描绘当时的自己。应该是一个空有一身热血,但是思维十分局限,口头表达能力十分薄弱,知识面十分狭隘,但是却拥有着无限可能和冲劲的一个少年吧。每每回想起那时的样子,总觉得犹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我记得第一次上台自我介绍,手心出着汗,心脏碰碰狂跳。看着台上口若悬河的同学,心里说不出的羡慕。等到我上台,不敢看下面的观众,我用一个很快的语速,结束了自己的自我介绍。这是一件窘迫的事情,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曾经在家乡的自豪、优越感被撕得粉碎,转而变成了一种想要快速成长的、极其强烈的愿望,这可以算是我大学前两年的主要驱动力。
当时我的英语口语不好、表达能力也不好。在大一的老乡会上,认识了一位老乡,正好是英语学院的。于是我厚着脸皮,问她要来了英语学院外教的办公室地址。
我想要和外教用英语聊天,锻炼自己的胆子,也训练一下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当天晚上,我在白纸上面写下了十个问题,准备作为第二天聊天的话题。
第二天中午,真正来到外教的门口,我紧张了,那扇门,近在咫尺,但是我却不敢迈出那一步,伸开手去敲门。我害怕里面没有人,我害怕自己的窘迫会招来嘲笑,我害怕自己开门之后,会语无伦次。此时回想起来,在那一刻,我似乎就是没有想过,自己是有足够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的。我不敢敲门,也不会离去,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煎熬。
我知道这一步,是我无论如何也要踏出的,我不会离开。哪怕我今天真的离开了,我下次还是会回来。直到有一天我能够敲开这扇门为止。但是在那一刻,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一步也迈不出去。我很怂,但是我也不愿意自己真的就这么怂下去,一百次告诉自己,冲上去,管他那么多,第一百零一次,告诉自己,再等等吧,我还没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煎熬之中,我足足站了10分钟。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一米九的外教走出来了,我就这样看着他从我的眼前走过。时间再一次凝固了,一秒、两秒、三秒,我到底要不要叫住他,和他表明我的来意。很紧张,但是我开口了:hello。。。。can I talk with you?
外教报以友善的微笑,那天下午,是我人生第一次,和一个外国人,用英语足足聊了三个小时。之后我也陆陆续续找过他几次,他的名字叫zark。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了那天下午的聊天内容。但是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天下午我在门口伫立徘徊的那个特殊的十分钟,以及随后那个专心聊天,内心舒畅的那三个小时。
那次,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个世界上,有90%以上的人,都止步在了那十分钟。
我想,如果我能够以一个第三人视角的样子,穿梭回到那个时刻,去看看当时18岁的自己的话。我想,在我开口的那个瞬间,一定闪着光芒的。
辉映着那天下午格外明媚的时光,这也是一种岁月静好吧。
面试之门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看到校广播站招生。我又不要脸的去报名面试了,现在想起来,我这个人怎么脸皮就这么厚呢?自己又没做过播音,普通话也一般般,你怎么好意思去面试呢?当我看到这些年,脸皮被我越丢越远,自己汗颜一秒钟。
之前自己没有任何的播音经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去报名,单纯是觉得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里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学开始就很喜欢在阳光慵懒的午后,听着校园广播的那种惬意之感。
面试的时候,需要拿上话筒,在台上朗诵一段内容,这个内容,可以自己选定。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选择了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
“停”
“你知不知道你这样,是在侮辱经典?”
“以前没做过播音吗?”
“没有”
“你以前没做过,居然还选择《雨巷》?”
······
“我觉得你还是练几年再来罢”
······
台下很多人都在看着我,我站在启明的舞台上,看着面试官,听着她尖锐的点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那也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我觉得我的厚脸皮,有点撑不住了。
当时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在事后,理解面试官对于我水平的不满,因为我确实读的真的不怎么样。但是对于她这样尖锐的言辞,我还是无法释怀。
或许是抱着一种不服输的心态吧,我就不信我不行。
于是之后的几个月,我主动报名,担任了很多场活动的主持人,以及社团的组长。在那段时间,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己的发音、技巧也得到了一些提升。
第二年,我又报名了播音,还是这个面试官。
读的什么我忘记了,我表现还不错。面试官不知道是因为认出了我,还是因为我确实有所长进,这一次没有再说我侮辱经典。怎么点评的我也忘记了。我只记得:
“咦,我记得你是不是去年来过?”
“是的”
“那次的点评,说得有点······,你现在······”
“我没事”
“好,这才是男人!”
······
结果我还是没通过,但是那些我无法释怀的东西,都随风而逝了。
那个下午,我随后走出启明,内心默默告诉自己:我现在,又了却了一桩心事。
如果我能够以一个第三视角,穿梭回到那天下午的启明活动中心,我会用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为他鼓掌,告诉他,你是好样的,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
人生并不总是鲜花和掌声,但或许正是因为当年那位面试官一针见血的点评,才为自己后来赢得别人的掌声,埋下了种子。
结语
所有的门,其实往往都是自己的心门,若你每一次都有这样的勇气,去推一推它,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什么我明知道自己的口语并不好,英语也不好,我要去推开外教的门?因为就是因为自己不好,越要去锻炼。为什么在第一次受到了打击之后的一年,我明知没戏,但是还是选择再次应聘?因为我不能让这个评价一直跟着我,成为我的心结。
不可否认,我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自己。谢谢曾经的那个自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选择了推开外教的门,让我现在在公众场合发言一点也不怯场。谢谢曾经的那个自己,在内心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但是选择了重新站上那个舞台,解开了心结,让我今天还可以像述说别人的故事一般,云淡风轻的去谈论它。
所以,当你发现你周边充斥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怀疑的时候,请记住,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轻易选择后退;当你内心质疑自己的时候,请记住,如果你今天拼尽全力推开了这扇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感谢当时那个拼命的自己。
题外话:当然,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拼命推开那扇门,而是拼命让自己达到那扇门的标准。拼命推开那扇门,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自己核心能力的构建,才是重中之重。
试想,如果我的英语口语很好了,我的底气就足了;如果我的播音功底很好,我根本就不会被拒之门外,也就不会有第二次面试的故事。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时候,你应该花费最大的精力,让自己成长,在未来的某一年,用你的能力让那扇门自动为你打开;
但是,如果客观上时间不允许的话,那你就走出那一步吧!因为,成功的门,往往是虚掩的。你需要的是:用足够的信念,去冲破他。
人生的剧本,本应由自己书写。你的故事,对于别人,何尝不是一种鼓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