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家独行星光简道
从递弱代偿的争论中想到的

从递弱代偿的争论中想到的

作者: 澹泊者的修炼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23:18 被阅读0次

    01 我们总会被大神的观点玩弄于股掌之中

    专栏作家万维钢这几天写了一篇文章,矛头直指民间哲学家王东岳,文章用“全是错的”、“胡乱谈自己不懂的东西”、“是个上不了台面的理论”等极其不给面子的语言来描述,掀起轩然大波。[1]

    我不是王东岳的读者,但是看过朋友推送过的讲课视频,与其他空谈哲学的人不同,东岳先生能够从宇宙大视角谈到微观的量子力学,从生命原理谈到社会关系,从数学定律谈到化学反应,从古代东方的老子谈到西方近代的黑格尔,我很少见过如此博学之人,更关键的是他还能把这些科学知识跟哲学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递弱代偿”。他的演讲没有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激昂,也没有马云的咄咄逼人,但是淡定、自信的演讲风格,是我喜欢的,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万维钢是个会写文章的科学家,有着极其缜密的理科思维和文笔,对于我这种理科生来说,很自然就能成为他的读者,他的写作风格也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在谈到王东岳的“递弱代偿”时,万老师先是指出王东岳的小错,即将黑洞归类到了暗物质;然后是中错,即用各类反例来“证伪”递弱代偿理论;最后谈到大错,即“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找规律”,看得畅快淋漓。

    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两位大神的表现,这些留给铁粉们或者业内高人,谁最终胜利对我都无所谓,所以我选择跳出来,去思考自己的观点。

    我们是不是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午听了 A 发表观点,觉得很有道理,下午又听了 B 发表观点,觉得头头是道,但是最终发现他们的观点是相互冲突的!我们自己的观点哪去了?我感悟到了一个关键词:“边界”。

    02 行动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开端

    为了理解王东岳的理论,我专门花了一天时间去理解“递弱代偿”,他的《物演通论》是没时间去细读了,只能从早几年罗胖给他站台的文章中去理解,同时我又再去复习了一把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才知道波普尔的理论也有局限,同样又有了收获。

    你看,没事的时候只是大致知道,也不会去深究,要面临“互撕”了,才会用心去思考,对于身边的事情,我们又有多少事情是认真思考过的?

    我们都知道仅靠听课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信息在你心中没有加工成知识,但是大部分人的学习就止于此,这些人最终不过是为“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个统计基数又做出了贡献。

    为了加工知识,你需要进一步阅读、研究相关资料,当你以为自己搞懂了,要表达给别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一知半解。从此我养成了写作、分享的习惯,力争做到以“输出倒逼输入”。我以为这已经差不多了,但是有一天,当你真正被人 diss 的时候,你才发现,这才是检验知识是否真正属于你的时刻!一个知识不经过互撕,怎么能经得起考验?

    听课-->阅读/研究-->写作/演讲-->互撕,这个认知行动的过程中,你大都停留在哪个边界上?在行动上每突破一个边界,你的知识将越扎实,看来互撕并不是一件坏事,互撕才是理论走向实践的开端,互撕输赢不重要,关键是收获。而对于我自己,是否也应该跨出写作这个边界,找更多人去“互撕”?

    你常因为观点和别人“互撕”吗?

    03 知识边界限制了你的认知空间

    无论有多博学,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知识边界。王东岳的知识边界是缺乏深度的科学知识,虽然他很博学,但毕竟不是科学家,也才会出现把黑洞说成是暗物质的笑话。但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哲学,对哲学 + 科学的认知有很深的理解,这也构成一个新名词,叫“哲科思维”,而哲科思维则是常人没有达到的境界。

    哲科思维认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感性直觉直接获得事实,而需要去除事物的表象,直接追溯到支撑第一性原理的那个“逻辑奇点”,从那个奇点出发,来怀疑、假设、证明一切,实现思想的顿悟。

    哲学是大尺度的学问,是研究形而上的学问,科学是细尺度的学问,是研究形而下的学问,而“哲科思维”就是把看似相互矛盾的唯物和唯心思维统一了起来,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就是这么一套体系。

    我们都知道,一个科学假设,一旦被“证伪”,那么就可以全盘推翻,但是一个哲学理论是一个抽象的、大尺度的整体,韧性就会强很多。因此,递弱代偿理论具备相当强韧的“弹性解释”能力。就如万维钢用“细菌比老鼠难养”这个结论去证伪一个局部问题,并不能动摇整个抽象理论根基。相反,很容易被人说是对“存在度”的理解有误,甚至说没看懂“递弱代偿”理论等等。

    证伪就能全盘否定?哪有那么简单

    说白了,就是一个理论越抽象,越难以反驳,越具体,就越容易被证伪推翻,我想,王东岳先生一定不会为他的递弱代偿理论加上数学参数的,那时一定会被“证伪”。大家想想领导为什么都喜欢说“虚”的东西? 那是因为“虚”的东西有很强的弹性解释空间。

    这里并不是说哲科思维不好,牛顿的力学定律,并不是从实验中研究出来的,而是利用这种“哲科思维”从抽象中推导出来,然后让大家在实验中去验证。这种“哲科思维”的缺失,一直是国人很少发现科学新定律的根源,我们更喜欢的思维是“实践出真知”,即在不断迭代中寻找规律,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外乎都属于这一类。由此看来,我们的确需要跨越更多的知识边界,才能打开更多的认知空间。

    而拥有强大科学思维、工程思维的万维钢老师,用他的科学思维来批判王东岳的“哲科思维”,或许是跨越了他的知识边界,万维纲说王东岳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找规律”的确不太恰当,而当年的牛顿的“惯性定律”就是在看似没有规律的地方找到规律啊!他并不习惯东岳先生的这套哲科思维模式,他低估了这套抽象理论的超强弹性解释空间。

    04 看懂理论边界才是自己的理论

    世上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理论上或许是有的,但是构建这样的体系太难了,从古至今也无人能做到。但是我觉得王东岳要做的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理论。

    什么是递弱代偿理论?

    在宇宙存续的演化历程上,存在度作为一个变项势将无可逆转地逐步下滑。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正是由于存在度无可逆转地趋于下倾,才有了代偿函项的相应增势和物存形态的丰化历程。由此达成递弱代偿的创世法则。[2]

    用人话就是说,随着宇宙万物的演化,所有的物系都会越来越弱。但是,有一种方法叫替代性的补偿,可以用其他权宜之计来维持它们的存在度。王东岳认为这是138亿年宇宙所有物系,从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直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的一个总趋势,类似地,社会、文化也逃不了这个趋势,即越演化存在度越弱。

    递弱代偿

    王东岳曾经在一个小型研讨会阐述了“递弱代偿”,报道是这么说的:

    “那天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国平、赵汀阳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金锋博士,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和朋友。大家对王东岳的代偿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对他的勇气表示钦佩。

    “勇气”两个字或许就是学术界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即使是周国平、赵汀阳等大咖,也不敢(也可能是不屑)正面硬刚王东岳。

    鄙人虽然才疏学浅,但是还会坚信,一个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使用边界的知识,一定不属于我。我没有看到这个递弱代偿的边界,东岳先生声称它的边界是“宇宙所有物系”。可以说是我没看懂王东岳的理论,也可以说一种“思维遮蔽”,但是“递弱代偿”,我还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没有适用边界的理论。

    看多了高大上的理论,有时候我宁愿回到现实,老老实实去迭代,去实践。

    05 边界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总结一下,大神互撕,看热闹是没收获的,但是只要思考了,就会比大多数人有成长,我思考的是关于“边界”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跨越行动的边界,很多行动阻碍了我们的知行合一;其次,超越知识的边界,才能看清楚更大尺度的世界和更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哲科思维算是我从王东岳那里的小小收获;第三,懂得理论的边界,才能回到一个谦卑的自我,我们不但要知道理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正明白理论的局限,这样的理论才能为我所用。

    我不敢妄加评论王东岳,但是我觉得他仅仅作为一个教授,他对中西哲学、历史以及科学方面的扫盲知识我还是很喜欢听的,也很受众,他可以是一个很成功的教授,他也应该有他的边界。

    你是否找到自己的边界?

    其实,人生还有更多维度的边界,这些边界终究决定了你是谁,你是否找到自己的边界?

    ---END---

    参考文献:
    [1]、万维钢精英日课 《“递弱代偿”与民间哲学家》
    [2]、王东岳《物演通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递弱代偿的争论中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mu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