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春节后第二天,即正月初二,我隐约记得这一天按照我们家乡风俗是嫁出去的女儿携婿回娘家的日子,但由于略知这些事情时年龄太小,记忆模糊,但模糊并不等于完全没有什么印象。
说实在的这种习俗在农村比在城市里讲究更多些。
我在更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小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且是在异地,没有条件把我带在身边,无奈只有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那时左邻右舍来往比现在人们的关系密切,不像现在住在钢筋水泥砌成的价值不菲的商品房里,邻里之间关系越来越淡,甚至有的几乎是疏远或压根就不认识。
我跟爷爷奶奶在老家一直待到上初中才被父母送到县城的一所中学就读,而且是住校,从此才离开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了整个童年的故乡。
十几岁的孩子,对农村的习俗已经有比较深的印象。就如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事也就不容易忘了。
原因一是左邻右舍出嫁了的女儿大都在这天回娘家来探望父母,另有第二个原因是奶奶家侄女也会在这一天带着自己的夫婿来到我们家探望,奶奶侄女从小失母,是我奶奶(她姑母)经常关照才得以长大成人,我个人感觉她是拿奶奶当妈了,就连出嫁、生孩子奶奶都替代了其母亲的角色,感觉她是把我们家当娘家来探望的。
来到省城后距我自己的娘家有300+公里,要是过年回家我会安排满整个假期,直到上班才恋恋不舍地返回。要是因为特殊原因过年没回,初二也就像普通日子一样过去了,那也要多通几个电话,不过现在网络发达,视频也很方便,平时想念了,或者是春节拜个年(视频)随时可以,可我个人觉得和线下见面终归是两码事,人也许奇怪,过年包括探望父母习惯上还是给交通部门做些贡献才踏实,感觉实实在在的亲情与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的颠簸永远脱不了干系似的,几百公里的路途风景也多情地提醒着自己奔赴的那座城市有爹娘的殷切期盼。
正月初二回娘家不只与距离路途有关,它是带着年味一步步走近生养自己的地方,走近与自己有着割不断血缘关系的亲生父母身边,所以,曾有些年听着火车的长鸣和汽车的隆隆轮磨地面的声音就感到无比亲切,可能是因为家乡那头不论早晚都有人在等候。
倒是这些年条件好了,有私家车,愿意的话自驾也就几个小时的事,反倒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考虑多了工作、老公、儿女、家务等事情没有能每年正月初二回家,与父母的团聚往往会在匆匆一聚就别离。前几年我曾把他们接到家里住一阵,但年龄大了经常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老窝”。好在老人家没有多少特别要求,他们也理解现代人太忙,太不容易,从不责怪任何人。
只是我能感觉出来,随着他们年岁变老,期盼儿孙回家还是满期待的,但却从未有半句唠叨和显示不满。所以说“天下父母永远疼爱自己的孩子”,这与年龄无关,华夏子孙一辈辈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说起“初二”这天,我还专门请教了度娘,从多种规渠道获取了更多有关这天的信息:正月初二,俗称“迎婿日”“回娘家”,客家传统又叫“转妹家”,不管叫什么都是一个意思,均指农历年之中的第二天,即为正月初二这个既特殊又有温度的日子。
另外正月初二还有一些讲究和习俗,除了回娘家还有:祭财神、吃开年饭“包括面条、馄饨和年糕”,寓意无非都是为祈福、团圆、步步高升等美好心愿寄予无限希望。
另外也有一些禁忌:不洗、不吃狗肉、不动针线剪刀、不吃稀饭和梨、不空手上门、不倒污水垃圾、不讨债等等,表达的意思总归都是想避开那些令人不快的传言说法,大家赞同这样去做,也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估计这种习俗还会以各种形式延续,也可能结合现代科技文明的孝道和报恩,对“初二回娘家”寄予善良孝顺的遐想与行动,都是好事和正能量,应当继承和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