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杂志的时候,读到了一篇关于“天才数学家陶哲轩”的文章,观后感触颇深。像大家所熟知的天才那样,他高智商属性、对数字极其的敏感。但不一样的是,他走了很多“天才们”没有走过的路,并且,他成功了。
陶哲轩两岁时,
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分。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
陶哲轩5岁时,
父母决定将他送到一所公立学校。
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
7岁的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
不久,小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8岁半时,陶哲轩就升入了中学。
经过一年的适应后,
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弗林德斯
(Flinders)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
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
10岁、11岁、12岁,
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分获铜牌、银牌、金牌。
陶象国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
和其他数学家,
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
"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
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
费弗曼回忆说。
陶哲轩14岁时正式进入弗林德斯大学,
16岁获得该校荣誉理科学位,
仅一年后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数学界的莫扎特
五位世界级的天才:
史蒂芬·威廉·霍金 ( IQ:16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IQ:160-190)
克里斯多夫·平田(IQ:225)
陶哲轩(IQ:225-230)
詹姆斯·席德斯(IQ:250-300)
此后,陶哲轩24岁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2006年夏,获得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奖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2006年末,陶哲轩开始在wordpress上写博客。在这里,他将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写下来,将一些自己觉得分量不够的论文思考结果直接贴出来与同行分享。
200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31岁那年荣获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发的“天才奖”和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如今,他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依旧不忘每天勤勉好学,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评价他说无比的谦虚和努力。
在陶哲轩手下读博士的一位学生说:我曾在IHES听过他的课,思路飞快,语速飞快,运笔也飞快。确实是天才,又感觉只是好奇心过剩的小孩;为人谦虚低调,不过也会孩子一样有好胜心。跟上他的思路真的很难。他的聪明程度不可思议,尤其对那些数学小有成就可以成为他的博士生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屈辱的”经历。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当你对一个研究问题疑惑不解时,他会从直觉上发现前进的路径,这种直觉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我看来,陶哲轩的成功和他的严于律己,后天毫不懈怠、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有多少自恃天分超群,后期却因放弃努力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不在少数......
天才是上帝的眷顾,但是如果你辜负了这份眷顾,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还记得初中课本里的那篇王安石的《伤仲永》吗?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天才,但是勤能补拙确实能创造出比不努力的天才更伟大的成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吕蒙,他开始就是一介莽夫,后来,通过孙权的劝说开始学习,在与鲁肃论议时鲁肃对他刮目相看,并与之结友,而后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意为:即使天生愚笨的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证可见,天才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不断的磨练,学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十个里有九个是天才,可是你知道那些你眼中的“天才们”背后付出了多少你看不到的辛苦和努力吗?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清华学生的计划表:
让很多网友感慨:果然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当你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或许会觉得四年的时光很长很长。可当你离开大学时,一定又会感慨时光飞逝,重来一次该多好。
与其懊悔嗟叹,不如从第一天起就好好把握。每个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个不努力的曾经。在心中问问自己,未来,你要成为怎样的人?
展览展出了很多清华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笔记、作业、计划等,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这是一份份"何以优秀"的标准答案。
你会明白,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孤独地翻山越岭。优秀不是一次结果,而是一种习惯。有时一个人的成功,并非有多么耀眼的优势,只是足够坚持、足够努力。
同龄人没有抛弃你,只是在超越自己。下面这些清华学子的笔记、作业、计划,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难道不是吗?如果一个人只是靠一时的灵感,而不去努力,那他是不会成才的。因为灵感只能给善于思考、勤奋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才会发挥作用。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24小时。但就是因为不同的分配,造就了不同的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往往那些很厉害的学霸”、“学神”们没有一个是靠着自己的天分考上清华北大的。
专门研究天才的人,绝大多数都认为天才具有某种特殊基因。然而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提出了相反看法———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
阿里克森认为,“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们培养出了储存特定领域信息的强大记忆功能。心理学家们承认人有长期工作记忆,这种对于任何领域的天才表现都起着关键作用的长期工作记忆,能够刻意加以培养。
换言之,即使没有天生的数学家或音乐家,也可能有“天生的成功家”。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环境以及自己是否努力地投入。
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白令海峡的夜空中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生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告诉孩子,你只管努力,拒绝懒惰,理智从容地管理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像战士一样成长、拼搏,接下来迎接你的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