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一直都在翻阅之前的文字,虽然,那时的文字有些词藻华丽的感觉,但哪一句话不是我斟酌再三着下笔墨?可叹的是,处在那个年龄的我,竟然能够把社会现实以哲思的笔触记录下来,也真不失老师眼中颇有几分才华的女子。可是如今呢,我觉得我愧对“才女”这个称呼。我做策划已经6年有余,我的文字更加精炼到位了,不舍堆砌,也不在乎读者的阅读水平,反正囫囵吞枣,先把观点输出就会畅快淋漓!可是回头看看,哪些文字不是为了讨好读者?又有哪些是真正出于本意!
我开始思考我读书和写作的用意,10年前,很明确是为了敷衍考试,5年前,很好,是为了提升写作能力,现在,很为客气的说,就是要保持特立独行,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怎么才能把核心放在用心创作内容,而不是为了排版而打破逻辑,为了性感的标题而随意改动原意,为了阅读数和点赞数而不惜只创作功利?
结合上面的问题,我想到了三个适合实践中操作的方法,既不被浮躁牵动,又能保持特立独行:
一、学会辨别,是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信息爆炸,原创堆积,人人作者,处处垃圾。好文和好物并非没有,只是更难发现,引导和搜索并非没有,只是更多敷衍。炼就火眼金睛辨别好坏与有无,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话题。
然而,光辨别并没有什么卵用,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过滤出适合自己的内容,更合况这个社会有浮躁,就自然少不了有让你更浮躁的标签、推荐等工具。当你习惯了这些以后,自然而然的就不用动脑,每天点击浏览,自然会花去很多时间,朋友闲聊,自然会扯上几句,观点重合,一拍即合,观点相悖,难免会争的有些疲惫,突然间画风一转,有人说了一句让大家都瞠目的观点,这观点,清新爽口,让人如沐春风,问观点怎么得出,答,自己推理!所以问题来了,对同样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在说东闲扯,有的人却能标新立异还侃侃而谈?同样的观点、事件、人物,大家都知道的,他们不会再说,大家看不到的,他们却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所以辨别好坏只是在浮躁的社会里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你不会,你就会被海量信息淹没,最后迷失在一片哗然中……
二、系统输入,构建知识架构
读书不在于多少,在于读书的类别,如果你偏好读小说,那你对于小说的故事结构和奇思妙想一定有着不同的见解,比起不怎么读书的人,你是特立独行的,然而,如果你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或者对于小说提出过什么推理分析,只是单纯的娱乐,那你只是众多看电视嗑瓜子的观众之一。抽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碎片时间,将你所读过的书,进行一个细致的分类,观察并分析自己在哪个类别下所读知识最多,寻找这个类别最经典的书或者权威内容,并安排一个时间来阅读。
当你将以往的知识分类整理归纳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收藏内容或者选择读书的时候就会带着明显的立场去判断和取舍了,罗胖曾经说过,现代社会的时间多数都是碎片时间,而在碎片时间当中做什么显的尤为重要,你是用来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内容了,还是用来碎片化的阅读系统性的内容了?
三、分类输出,定期整理
一部电影,一本书,看完、读完只是完成了输入过程,而绝大多数人连输入都成问题,但最可憎的不是这部分不愿意输入的人,而是那些只输入却不输出的人。你知道你学过的知识都已经烂在肚子里了吗?它被遗弃在你大脑的死角,那个死角是灰色地带,启动的话,会转变成会“爆种”的能量,不启动的化,慢慢就会生绣,会成为脏东西?罗胖还说过,什么是脏?东西原本是没有脏不脏的区别的,只有放错了地方,才会显的脏,比如一粒米你放在碗里就是香,放在新买的衣服上就是脏。知识也是一样,你输入的内容经过你的大脑处理后不断的输出,这就是有用,如果继续留存在脑子里,那就是脏,因为知识留在脑子里没有用嘛!
如果把系统化的知识进行输出,那就是对知识的二次重组,相当于给知识N种组合方式,最后会得出一个另自己意想不到的创意!而这个创意不论是你通过嘴表达出来,还是通过手写出来,都会让别人刮目相看,这才是特立独行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是分别有三个层级,最后一个层级,以输出倒逼输入应该是不少大咖们最常用的方法,他们不断的分享,最后实在没有分享的东西了,就会恶补知识,这个知识一定是他们脑海里最想要补的,就像我们饿了,脑子里一定有个最想吃的,但是看到吃的,也不会排斥,因为大脑和胃一样,都有将任意知识(食物)化为能量的力量。
我会尝试以上自我归纳出的“辨别+输入输出”的技能,而不去人云亦云,不为了上首页,上头版,赢粉丝而迷失自己。我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将特立独行进行到底。
一个对知识有瘾的猫——包子脸猫读写宣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