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不写就出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刘润版读后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刘润版读后记

作者: 秦龙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8:55 被阅读375次

    这本书是史蒂芬·柯维最著名的一本著作。曾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之久,在全球70个国家,以28种语言发行,总销量超过一亿册。这本书在美国成年人中极具影响力,号称是“美国公司员工人手一册的书,美国政府机关公务员人手一册的书,美国官兵人手一册的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几乎成了美国企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一本“圣经”。

    这样的评价真的毫不夸张,因为这本书的理论的光辉值得这个评价。

    以下内容均来自「得到」app订阅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七个习惯了:

    一:积极主动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你们知道,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那几乎就意味着死刑。弗兰克当然很痛苦。很多犹太人都从“为什么”的愤怒和恐惧,逐渐变成“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最终精神彻底崩溃,死在集中营里。

    在必死面前,应该算是没有选择了吧?

    其实并不是。弗兰克看到,还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坚强。他们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深受感染,决定“选择”用积极的态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搞活动,和集中营中的囚徒们一起,渡过难关。

    战争终于结束了,弗兰克也最终走出了地狱,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意义的呼唤》,他在书中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消极,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史蒂芬·柯维说,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第一个必须建立的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积极主动,就是从“环境决定论”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哪怕是改变一点点,都是在浮出水面,游向岸边。

    运用:如何运用“积极主动”获得主动权?

    怎样才能不让外部环境,或者别人左右你,积极地获得主动权呢?史蒂芬在书中介绍了几个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别人提了一个大胆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个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应。但真的不可能吗?先别着急下定论,至少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帮你从你的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的语言代表你的心声。

    你说: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你心里其实在想:我这辈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责任推卸给命运。试着选择积极的语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你说:他把我气疯了。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试着选择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图片来自《刘润·5分钟商学院》

    你关心健康、事业、甚至世界局势,这是“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是你无法影响的,比如谁当选美国总统。关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响圈”。

    怎么才能积极主动?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影响圈上。

    比如,我不能影响上海的房价,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赚更多钱;我不能影响老板的脾气,但我可以学习向上管理,增强有效沟通;我不能让一天变成25小时,但我可以加强时间管理,拒绝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小结:认识“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一个人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不把责任推给命运、基因、环境,积极掌握主动性,用“选择的自由”,对自己负全责。

    怎么做?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二,以终为始

    想象一下,你受命去盖一栋大楼。你怎么开始?兄弟们,跟我上!干起来再说!这显然是不行的。估计你这样的建筑商,在电视剧里活不到第二集。盖大楼,一定要先设计:主体设计、外墙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你喜欢吗?喜欢?好,然后,开始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最后,图纸拿去,开干。

    你心中一定要有那个“终”,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始”。这就是:以终为始。你要先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Mental Creation),设计出大楼,也就是那个“终”,然后才能通过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Physical Creation),从“始”出发,建造出大楼。

    第一次创造的终,是第二次创造的始。这就是以终为始。

    运用:如何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

    怎样才能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呢?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目标。

    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突然,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飞快地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没站稳,掉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逃脱了。

    故事讲完了,你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吗?

    有人说:兔子不会爬树!有人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都是好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土拨鼠就是你的目标。可很多人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迷失自己的目标。

    对于个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对于企业,我的公司愿景是什么?对于项目,我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成为第一次创造者,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追寻目标。

    第二、原则。

    有了目标之后,成为第一次创造者,你还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

    经常有学员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留言,润总,你讲得非常好,但能不能不讲5分钟,改成20分钟呢?我每天跑步20分钟,正好听完。但是如果我真改为20分钟,就一定会有学员留言,我刷牙只有5分钟,润总你改回来吧!

    《刘润·5分钟商学院》有自己的原则:用最少的时间,帮你掌握最透彻的知识。

    王石也是很有原则的一个人。在攀登珠峰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帐篷里,积蓄体力。队友说:出来看看,景色真美!王石说: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达山顶。

    第三,计划。

    1911年,英国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展开了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类的比拼。斯科特团队17人,而阿蒙森团队5人。你猜最后谁先到了?你猜对了,是阿蒙森。阿蒙森赢在计划。

    首先,阿蒙森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他的5人团队,准备了3吨物资,而斯科特的17人团队,只准备了1吨。

    其次,阿蒙森做了充分的研究。他去南极之前,专门和爱斯基摩人住了很长时间。所以,斯科特用马来拉物资,而阿蒙森选择了狗,因为狗不会出汗。在南极,斯科特的马跑起来就开始出汗,然后……就冻住了。

    还有,斯科特天气好时就多前进一些,天气差时候就少。但阿蒙森坚持不管天气如何,每天30公里,保持体力。

    最后,阿蒙森首先到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虽然随后也抵达南极点,但最终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小结:认识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的第二个习惯,是把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的那个“终”,作为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的那个“始”。

    怎么才能以终为始,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要注意三件事:目标、原则和计划。

    如果没有第一次创造,许多人都会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虽然看上去忙碌不已,或者非常享受,但这种享受,可能只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拉开了躺椅。

    三,要事第一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睁开眼睛的每一天,都像在伊拉克打仗一样,炮火纷飞?你的项目,仿佛每天都在上演《泰坦尼克号》、《2012》、《天地大冲撞》和各种灾难片?你的客户,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员工轮番出问题,以至于你挂了电话回微信,微信没回完又接电话?终于在半夜2点匍匐上床,但还没睡几个小时,第二天的战争又开始了?

    如果有人和你说,去读个书吧,你说:你真有时间,我都忙疯了!他说:讨论一下明年的计划吧?你说:明年?等我活过明天再说吧。他说:停一停,停一停,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你说:算了,我先跟上时代的脚步吧,让灵魂飞一会儿。

    这就是典型的“救火队员”型的创业者、管理者。始终在和时间赛跑,在忙碌、焦虑,和一种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中不断前行。

    但这样真的对吗?当然不。

    你之所以这么忙,甚至忙到焦虑,是因为你一直在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所以不能不做;紧急,所以必须现在做。迫在眉睫、兵临城下,能不焦虑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怎么做呢?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需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的第三个习惯了:要事第一。

    案例

    美国某小镇有一个消防队。他们是真的“救火队员”,救的是“真火”。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他们也总是疲于奔命于各种“重要且紧急”的火情。

    他们有办法减少“重要且紧急”事情 —— “救火”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救火不就是你们存在的意义吗?不救火,那还要你们何用?

    这个消防队不这么认为。为了让自己不必每天出生入死,他们决定,在救火之外,派专门的队员上街检查救火设备、老化电路、易燃物和各种隐患,并逐项反应改进。

    一开始工作量更大了,而且效果并不明显,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这个小镇的火情真的减少了。而因此,消防队就有更多时间上街检查,然后火情进一步减少。最终,这个消防队的主要工作,变成了防火,而不是救火。

    专注于重要(但还不紧急)的事情,在它慢慢变得紧急之前完成它,这就是“要事第一”。

    运用:学习“要事第一”的“时间管理矩阵”法

    史蒂芬以轻重为一维,缓急为另一维,构建了一个二维四象限图:时间管理矩阵。

    在西方管理中,常会使用“二维四象限”分析工具。这个工具对于分析对立统一的概念非常有用,我会在第四季度工具篇专门来讲。

    回到“时间管理矩阵”。为了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我们针对四个象限,应该用不同的策略。

    图片来自《刘润·5分钟商学院》

    第一象限,重要,并且紧急。

    突如其来的公司公关危机,下周就要提交的投标方案,追赶本月销售指标,在重大行业论坛上的演讲文稿等等,这些都是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

    虽然这个象限的事情,是你的焦虑之源,但是对待它们你并没有什么讨巧的办法,只有立刻、马上动手完成,杀掉一个是一个。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每日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每周检查项目进度、风险控制点,招聘更好的人才、清除污水员工,常规性拜访客户,和合作伙伴座谈,结识真正的高手,扩展自己的人脉,一次真正的休息等等,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因为不紧急,它们常常往后排,再往后排,直到变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污水员工逼走了几个优秀员工,客户因为疏于沟通而流失给了竞争对手,项目风险雨后春笋一样浮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车到山前发现没学过套路。

    要事第一,其实就是指:把时间尽量优先花在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

    电脑上经常跳出来的新邮件,手机嘟嘟嘟的各种通知,各种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论坛、活动:哎,你有空也来吧。

    这些事情也许是紧急的事情,但很多并不重要。试着关掉邮件、关掉电脑、关掉手机。对于“哎,你有空也来吧”的活动,你应该一律没空。别编理由,温柔而坚定地说:谢谢啊,我就不去了。

    为什么没有时间做第二象限的事?因为第三象限的事做太多了。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

    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公司叽里呱啦地八卦、在家里稀里哗啦地追剧,都应该戒掉。除非你认为这些对你是“真正的休息”,但别休息上了。

    小结:认识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小于15%,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要事第一”的境界。

    这时候,你可以也像比尔·盖茨一样得瑟地说: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四,双赢思维

    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分享了从依赖期成长到独立期,获得个人成功的三个重要习惯,其实也是三个重要的“思维转换”: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对我的行为和选择负全责;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在采取行动之前,先用心智创造结果;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让更重要的事,永远不为次重要的事让路。

    我知道,学习这些习惯,对很多学员来说,比理解“价格锚点”要难得多。因为价格锚点,是知识,一学就会,立刻能用;而这些习惯,是技能,甚至是态度,需要不断刻意、甚至刻苦地练习、感悟。但是,它们是对你的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是让你能拉更大的车,必须更换的大功率引擎。它们对你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价格锚点”。

    今天我们先从“双赢思维”开始,分享从独立期到互赖期的三个习惯。

    你的一个明星销售和一位潜在客户跟进了一年,最近终于有了重大的进展,客户表示愿意采购你的软件系统,但因为金额巨大,要求和创始人你亲自见一面。你和你的销售非常高兴地去登门拜访了。但你和你的客户聊得越久,你就越发现,他们现在的阶段,其实根本不适合用你们的软件系统,买回去也是浪费钱。你只要说“你们用了我们的系统,一定如虎添翼”,就能成交,公司也会利润大增。你也可以告诉他“别买了,这是浪费钱”,那你的销售一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你的内心非常纠结。怎么办?

    说服自己,万一奇迹发生,人家真的用起来了呢?或者主动提出,这么好的用户,给你们打个折!以此挽回一点愧疚感?还是说:感谢您的信赖,我觉得我们另一个版本的系统更匹配您的业务,而且可以节省80%的采购费用。建议我们先从这里开始合作,不断深入?

    很多人一定觉得第三个答案疯了。人家都愿意付钱了,你不赚,那不是吃亏了吗?在今天,很多人对吃亏的定义是:被别人占便宜,当然吃亏;有便宜不占,也算吃亏;便宜占少了,还是吃亏。

    真的是这样吗?

    概念:双赢思维

    有一次,阿里的销售人员在做培训。马云顺便去看了下。他发现,培训老师居然在讲,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梳子卖给和尚。他听了5分钟后,非常生气,立刻把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

    为什么?马云说:把产品卖给那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我认为这就是骗术,而不是销售之术。

    交易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就是说: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获得价值。如果我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之上,那我就不干。

    我们在第104课讲“推功揽过”的时候,有同学说这太难了吧。那今天的课程,估计会有更多的同学说:这都难到天上去了。是的,双赢思维是一项艰难的“思维转换”,因为它要彻底提升你的格局。鹰有时候会飞得比鸡要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得比鹰更高。

    运用:如何修炼 “双赢思维”呢?

    好吧,如果我想飞得更高,那应该怎样修炼 “双赢思维”呢?不断提高境界。

    第一,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

    有的人赢了,已经无法获得满足感。他只有让对方输了,才有满足感。

    真有这样的人。你从小的宿敌,一路以来的竞争对手。你希望他失败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希望自己成功的渴望。

    这样的境界,是建立在“稀缺心态”(Scarcity Mentality)上的,相信他多吃了一口,我就会少吃一口。他吃饱了,我就会饿死,从而让别人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这是最常见的心态。我只想自己赢,才不关心你是赢是输。你赢了,挺好。你输了?对不起,是你倒霉。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我的系统是好系统。买也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能用得上,挺好;你用不上,也不能怪我。反正,我就是要赢。

    第三,鹰的境界:我要赢,你也要赢。否则就别干。

    这样的境界,是建立在“充裕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上的。放弃基于你损失、我获益的合作,我至少不会饿死。但如果进行了你损失、我获益的合作,我就损害了我在你、在别的客户、在合作伙伴,甚至在朋友们、家人们心中的情感账户。我的路会越走越窄,飞得会越来越低。

    追求赢,简单。追求你输,我就不赢,实在是很难。你,能做到吗?

    小结:认识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就是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能获得价值。如果我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之上,那我就不干。

    修炼双赢思维有三个境界。第一,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输;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第三,鹰的境界:我要赢,你也要赢。否则就不做。

    你,正在哪个境界?

    五,知彼解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对老板说:老板,我想找你聊一聊。

    他问:什么事?你说,关于这个项目,我觉得……

    他放下手机对你说:别你觉得了,这个项目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也知道,你好好跟紧客户的负责人,满足他一切需求,我让其他部门全力支持你。我们这个季度非常需要这个单子,其他项目也不能放松。别担心,你一定能行 ……

    你觉得,你老板根本不理解你,甚至都没打算理解你。

    “双赢思维”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但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倾听。为什么?因为我们太喜欢给建议了。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于是去看医生。可是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

    你一定心存疑虑:医生,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被证明很有用,你试试。

    你将信将疑带上之后,视线一片模糊。你说:医生,我看不清楚,头晕。医生说:怎么可能,我戴的时候很清楚啊。你说:可真的是看不清楚啊!医生很生气: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对。你再试试?你说:还是看不见。医生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往好处想不行吗?真是好心没有好报。

    你听完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很滑稽。可为什么你会觉得滑稽?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就开始治疗。我们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所以史蒂芬说,为了获得公众成功,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记住,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运用:如何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

    那怎么才能养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做”,这是“好为人师”型的自传式回应,随时随地做人生导师;比如“你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实”,这是“价值判断”型的自传式回应,随便下判断、给定论;比如“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个人利益”,这是“自以为是”型的自传式回应,妄断别人的动机;比如“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义吗?”,这是“追根究底”型的自传式回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 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有时基于微信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还要语音;语音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视频;视频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见面。

    然后,你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拇指打转,这代表不耐烦;双手抱臂,向后紧靠,这代表抗拒;上身直立,浅浅就坐,这代表紧张。

    你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他说“哦,原来你是这么认为的”,那基本就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他说“嗯,挺有趣”,那基本就代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当一个女孩子说“你是个好人”,那基本上就代表,你们就没戏了。

    第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英文叫Empathic Listening,意思是,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他不接电话……开始下雨了……马上就到期了……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然后,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小结:认识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理解别人,是重要的态度,聆听别人,是重要的技能。

    怎么做呢?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第三,移情聆听。

    六,统合综效

    某个周末的清晨,你被邻居的电话吵醒。他在电话里怒气冲天,说你家的狗不停地叫,搞得他一夜都没睡好。他说,你怎么不把这条没教养的狗安乐死算了。你自知理亏,但也很反感他说话的语气,不想理他。你上网一查,还真有人在天涯发帖:《邻居家的狗好吵人,怎么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死它》。

    怎么办?按照他的方案,把狗弄走算了?可是你和你的狗很有感情。按照你的方案,不搭理他?那他就会带打狗队来打狗了。在他的方案,和你的方案之外,有没有“第三方案”?

    我们在与别人合作时,常常遇到这样头疼的选择。“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是通常最终的解决方案。好吧好吧,我再便宜2块,你也加1块,成交;好吧好吧,这批硬件系统我不还价了,但你再送我两套软件。

    但是,除了“好吧好吧”,这样的妥协方案,有没有“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创造性合作呢?

    每年秋天,大雁都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为什么啊?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他们不排出更加拉风的“马”字形,或者“云”字形呢?

    这是因为,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编队飞行,更省力。大雁扇动翅膀,会在后方带起一股上升气流,因此紧跟的后雁,就可以飞得更快、更省力。带队的头雁飞累了,后雁还会接替他的位置,轮流休息。据科学家分析,以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编队飞行的雁群,比单只大雁能飞的距离要长73%。

    这就是从“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到“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创造性的合作,实现1+1>3的效果!

    这就是“统合综效”: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统合综效,就是相信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运用:如何实现1+1>3的“统合综效”?

    应该如何寻找这种基于“创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呢?

    第一、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

    首先你要理解,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真实的世界在你心中那面镜子上的投影。镜子不同,世界的投影也不同。所以,不要追求投影,也就是观点、价值观的一致。相反,你应该尊重观点的差异,感激团队的多样性。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如果两个人观点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必属多余。

    很多美国公司都有鼓励多样性的文化,这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有些公司甚至不是鼓励多样性,而是不允许不多样。比如,上下三级,不允许是同一个大学毕业的,以免观点、价值观过于相似。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专业,都有助于让整个团队充满差异性,然后用差异性,激发奇思妙想。

    第二、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

    最差的“合作”是“报仇”。我宁愿重伤,也要让你死;或者我宁愿死,也要让你重伤。报仇,是1+1=0.5。

    妥协,就是“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总比没有好。妥协,是1+1=1.5。

    合作,就是我帮你,你也帮我。我是做冰箱的,你是卖冰箱的,我们一起赚钱吧。合作,是1+1=2。

    第三,共享目标,创造性合作

    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是:找到共享的目标。

    瞎子看不见路,瘸子走不了路,两人都寸步难行。大家的目标不是彼此嘲笑,而是走路。以走路为共享的目标,瞎子把瘸子背起来,用瘸子的眼睛,指挥瞎子的腿,就可以走路,甚至去到很多地方了。

    线上和线下,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多流量”,于是,线上最成功的淘品牌之一茵曼,开始在线下开展千城万店计划了。

    互联网和传统,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高效率”,于是,最传统的烤红薯,开始可以用互联网支付了。

    你和你太太(或者你老公),一定要你对就是我就错吗?你们共享的目标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于是,你们1+1等于3,甚至在2016年之后,1+1可以等于4了。

    小结:认识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秉持双赢思维,运用知彼解己的习惯,才能产生统合综效的成果。

    怎么训练综合综效的习惯呢?首先,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然后,培养自己,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最后,找到共享的目标,通过创造性的合作,发现“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第三方案。

    回到最开始的养狗的问题。你觉得,除了他的方案,你的方案,有没有基于创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能让你们俩都觉得“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呢?

    七,不断更新

    如果你也喜欢读武侠小说,我想请问,你认为如下三种武侠小说中的常见武功设定,哪一种最不科学:第一,轻功。轻轻一跃,就能从浦西飞到浦东;第二,点穴。手指一点,就能把对方立刻定住;第三,吸星大法。双掌一拍,60年的功力,就能从他身上转移你身上。

    你认为是哪一种?我认为是吸星大法。

    轻功,也许是借助了某种当时的“可穿戴飞行器”;点穴,也许其实是超强肌肉僵硬药物瞬间注射的结果。但是“60年的功力”就像Word文件一样的传来传去,几乎不可能,因为它违反了“时间律”。

    什么是“时间律”?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偷不来、抢不来、要不来、用钱买不来的,获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换。比如,你用1个亿都买不来会骑自行车,但却可以用三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换来。

    习惯,就是典型的符合“时间律”,也就是花再多钱都无法瞬间获得,只能用时间换的东西。你只有坚持不懈地站桩、扎马步、打梅花桩,才能不断精进,用时间,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运用:如何把“不断更新”变成一种习惯

    史蒂芬说,你需要养成第七个习惯,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自己“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第一、身体。

    想要在商业、管理、个人方面做得更优秀,你必须有非常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最底层的工作者靠体力,中高级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顶级的企业家,又回过头来靠体力。

    万达创始人王健林一天要出现在4个城市,苹果CEO库克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身体,就是你的手机电池。没有一块大电池,或者电量始终在20%以下,是成不了大事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吃营养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运动,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身体训练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所以需要你现在开始着手准备。

    第二、精神。

    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2009年,我参加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里,用4天,徒步了120公里。单调的景色,疼痛的双腿,理想、行动、坚持,冲过终点那一刻,我不是豪情万丈,而是平静如水。

    2013年,我飞到青海,用5天时间,在3300米的海拔上,环青海湖自行车骑行了360公里。有一天实在没有完成当天目标。第二天,我倒退20公里,追上部队,完成了全程。

    2015年,我和10位朋友一起,远赴非洲,用7天时间,攀登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在大雨、极寒、高原反应等等恶劣环境下,最后我们登顶的那一刻,所有人抱头痛哭。

    快乐是奖赏,痛苦是成长。经过这样的精神训练,你几乎可以面对任何商业世界的挑战。

    第三、智力。

    智力,就是你手机的操作系统。智力训练,就是增加操作系统的功能,安装各种APP。

    怎么做呢?

    多读书。虽然微信上有很多文章,但大部分微信文章的内容比较碎片、甚至比较片面。我自己写过不少书,当我试着把自己某篇文章的观点,写成书的时候,会把自己挑战得体无完肤,甚至最后放弃。

    可以试着至少每季度读一本书,然后每月读一本,然后每周读一本。

    多写作。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你会发现,你以为自己想清楚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写作,可以帮你把囫囵吞枣吃下去的知识,消化吸收。

    可以试着至少每个月写一篇文章,公开发表,接受大家的质疑。这些质疑,可以进一步帮助你完善思维和知识体系。

    第四、社会/情感。

    还有一项必须不断训练,持续积累的,是社会关系,情感连接。

    常有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人,这个人脉是怎么建立的?我说:给予价值。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用价值浇灌人脉,那就只能用人品抵押。抵押到最后还不起了,你还想借,就会破产。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所以,持续的给予价值。这是更新、积累人脉的唯一方法。给予,减去索取,等于人脉;付出,减去回报,等于胸怀。

    小结:认识不断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七,是“不断更新”。习惯,无法通过吸星大法瞬间获得,需要不断训练,持续积累。

    不断更新,就是通过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的不断训练,磨砺前面六个习惯,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PS:中学语文老师告诉我,在你写作不知如何提笔时,可以试着去摘抄一遍,感受作者的逻辑、思路、结构等,以达到自己能学习并应用到的地步。

    这篇属于摘抄的文章,尽管写作的方法没有学到多少,但内容却对我非常受用!也希望对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同样受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刘润版读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pd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