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回陕,最重要的事是参加杨先生大姐的葬礼。
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人的身后事,各地也有很大的差异。
和我的原认知不同,杨先生老家现在实行的仍然是土葬。县城里也有殡仪馆,但没有火化的设备,殡仪馆只是为城里人提供一个办丧事的场所。
一般的地方,丧事三天就办利索了。但这里不同,具体哪天安埋,要请“相师”看黄历选日子。也是,婚丧嫁娶都是人生大事,都不可草率为之,总要选个合适的日子。一般至少三五天不等。这次大姐是五天,婆婆那时也是五天,公公那时要十天。据说这跟人过世的日子和时辰有关。
三天时,亲戚朋友都要来祭拜烧纸。大门口摆满了花圈,屋檐下挂满了挽幛。孝子贤孙们都穿白戴孝,男性子侄辈守孝张罗各种丧葬事宜,女性子侄辈就哭丧烧纸,媳妇儿们就在守厨房,张罗着烧火做饭。因为有亲戚不断的来,饭就得不停的做。亲戚们来了,总要吃了饭再回去。这应该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下葬的前一天,还要举行一些隆重的仪式。
先是封材口。先由相师给逝者铺褥子(至亲子侄们要给逝者送褥子),按照关系亲疏,远的铺在下,亲的铺在上。然后整理逝者的位置,从头到脚,一定要放在棺中的最中央。整理好了,至亲们围棺转一圈,瞻仰逝者仪容。最后,封好材口,“盖棺定论”。
然后是绞孝。重要至亲来参加葬礼,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几米长的孝布。这孝布要给孝子背上,俗称背孝。如果有几个儿子,谁背的孝越多,意味着谁最孝顺。孙子也“背孝”, 只不过背的不是白孝布,而是红被面,俗称“搭红”。一般结婚的新郎,亲戚们要给搭红,葬礼上也有这个习俗,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迎献饭。孝子贤孙辈份的人每人手里拄一根缠白布条的柳木棍排成一长队,至亲子女(孙)在前,另一只手里端着饭食,侄子女在后,手里执一柱香。在吹鼓手的带领下,由一长队慢慢围圈,像转陀螺一样越围圈越小,围到最后再慢慢转成一长队,把手里的饭食献到灵堂里逝去的亲人前。如是者三次,迎献饭的仪式才算完成。
然后至亲属还要到墓地上去看一次,算是认路,也算是最后的检查,看是否安排得合适妥当。
晚上,子侄辈们依然要守夜,至亲们陪伴,出小费给乐队,点一些曲子,算是唱给逝者最后的挽歌吧。
发丧是在一大早。至亲属们跟着送最后一程,同村里每户出一个男人,早已拿着铁锨在墓地等候。棺椁运到墓地,下到墓中,封好墓门。先是舅家三锨土,然后再是村里人帮着填埋。坟墓埋成棺材样的长方体。(在我的东北故乡,坟都是圆锥形的土包。)最后至亲们再做一些最后的整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至此,逝者入土安息,在物质上彻底隔绝了在尘世的一切。
然后是摆丧宴,答谢亲友。(城里一般在酒店招待,农村就摆在家里,有专门的师傅一条龙服务。)
宴席也是地方特色,先上凉菜,差不多了,再上热菜。凉菜热菜加一起有二十多道,光主食就有油饼馒头臊子面等多样。
城里办丧事一般的基本过程就是这样。农村的,还要隆重复杂些。具体还有一些细节都是一样的,如舅舅要给外甥买一双白鞋,三周年忌日再给买一双黑鞋,意为三年守孝期满。至此,礼节性的东西才算完事。
这算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葬礼了。与我东北故乡的丧事习俗是不大相同的。东北故乡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实行了火葬,习俗也比这简单️多了。许是黄天厚土的缘故,埋“H帝”多的地方,丧葬习俗才如此隆重吧。
就在杨先生大姐发丧的前一晚,杨先生的小婶子也过世了。至此,公公三兄弟这一辈的人算是一个也没有了!
除了感叹、怀念,还有提醒:感恩亲情,珍惜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