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首先从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说起。
我不炒股,只会买买基金。
05年读第一个硕士的时候,学校每个月会发给公费生几百块钱的生活补助,需要自己去办张卡。在学校里的银行网店办卡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大爷大妈在排队,心里好奇一打听,原来他们在买基金。
大堂经理很热情,说你要不要也试试看?可以定投,100块钱就能做。我尽管啥也不懂,但想图个新鲜,就听了大堂经理的推荐,每月从补助里面挤出300块钱,小打小闹地开始定投了一支股票型基金。
由于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期间也就放在那里不管了。同学中有炒股的,经常能在宿舍听到他各种兴奋的言论,看他天天研究报告,没事还在论坛上发帖写股评,我都替他累得慌,可人家却乐此不疲。而我自己专业就够忙的了,真没心思研究这个,所以也就没怎么关注。
等到07年底时,尽管这一年间股市有几次调整,但我定投的基金,总体收益已经超过200%了。可我的直观感受是,07年股指上蹿下跳的厉害,股市一跌,净值就跌,收益回撤就很厉害,简直太闹心了。
于是,我就把股票基金换成了债券基金继续定投,还是小碎步上扬的比较适合我这样的人。等到了08年,股市大跌,而这期间债市的收益却还不错,我的整体收益又上浮了不少,心里还挺高兴的。毕业时,赎回一部分基金,拿着一点钱,跑到刚回归的香港,看同学去了。
旅行回来后,到了一个体制内单位报道,还是从小白做起,职场上那点事,也没什么新奇的,一步步来呗。期间,还是偶尔选选基金。15年11月的时候买了一只基金,它有3个月的封闭期。封闭期一打开就赚了15%,之后就随着股市一路高歌。
我一直没炒股票,因为懒得研究个股,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个业余玩家,那个太专业的事情干不来,有点收益就不错了。
你还记得我前文里提到的宿舍同学吗?
他毕业的时候基本没怎么找工作,那时候股市正纠结,这兄弟一门心思扑在上面,天天盯着大盘,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骂娘的。开题报告都被打回来重新做了一次,差点延期毕业。不过,他在论坛上写的东西还挺受欢迎,北京某个报纸和一个地面频道的财经栏目还采访了他。
正在他为工作发愁的时候,一个券商给这哥们儿抛来了橄榄枝,经过几轮变态的笔试、面试,竟然被录取了。
我们都觉得他这运气太好了。这哥们却说,其实人家还是看中我的专业度,我把我这几年的交割单打印给他们看,领导拍板才要我的。
也是,业余时间炒炒股票,写点吐槽贴,这谁都会。可写的像模像样,还有可参考性,那就需要一点水平了。尤其他当时对股市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动手,绝不含糊。
换做其他的股民,本来想做个超短线的,第二天涨了几个点,就不想卖了;再等等,明天再涨点就卖;转天大幅低开一下子亏损了几个点,这时候就更不想卖了,再等等吧,没准就涨回来了。结果就是,短线炒成中线,中线炒成长线,长线忍不住就割肉了。
这哥们说,用专业术语讲,就是我有一定的规矩,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我是这样做的......
好吧,我承认,当时他说的那些,我都没怎么听懂。
问他这两年的收益时,他的脸红了一下说,当初骗家里说要去上托福培训班,拿了一万五,现在已经二十万了。
哎我去,如果本金再多投个10万,那不就是......
这哥们严肃地说,这样的算法太业余了;专业地讲,投入越多,操作时的顾虑就越大。你定投基金也好,我拿一万五去炒股也好,主要是咱投的钱不多,即使跌去80%,顶多是郁闷几天,不伤根本。可如果本金投入太大的话,比如你把家里房子卖了去炒股,一下子投进去200万,这时你会怎么办?还会放任不管吗?
是啊,业余玩家尽管也会很优秀,但与专业选手还是会有较大的差距。
从我所经历的,所谓的理财角度来说,作为业余玩家,也许半年50%的收益,就足够我欢呼雀跃的,可以算是给自己发的大红包了。
但是跟职业股民相比,可能人家一天的收益比我一年的都多。当然了,风险也不在一个层级上,当身家性命被加了10倍甚至更高倍数的杠杆时,能不能玩好,绝对是对一个人专业能力的考验。
对业余玩家来说,输赢不那么重要,赢了算是自己赚到了,输了就是运气不够好。无关痛痒不伤根本,随时有“玩玩而已”的借口全身而退,所以不会太上心,是很难投入100%的精力的。
但对职业选手而言,那就是关系到是否明天饿肚子,甚至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随时保持高度的专业性,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理有据,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因为没有任何借口给自己,运气也好,时机也罢,考核的也是个人的判断力。所以,行与不行、成功与失败,就是实力的比拼。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平台太容易放大一些东西,使很多有先发优势的业余玩家,赚取了足够多的红利。但如果因此就看不清自己与专业选手的差距,很可能喧嚣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PS,我那个同学在券商从后台做起,现在已经是某地面频道财经节目的常驻嘉宾,彻底的专业选手了;而我还是一个选选基金、搞搞固收、薅薅P2P羊毛的业余玩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