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36,《随机漫步的傻瓜》
广为人知的常识是切实可信的知识吗?
流传多年的信息是正确无误的真相吗?
原以为《随机漫步的傻瓜》如同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本与经济及投资高度相关的书,正儿八经地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投资类,不如说是哲思类。
作者想要传达的,是想引导人们学会如何思考。
一些看起来为人熟知的观念,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对于黑天鹅事件,人们容易寻求事后解释,但事前却根本无法预测。人类天性总想找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即使事后分析也很难找出确切的因果关系。我们常说一只蝴蝶翅膀扇动的连锁反应会引起大西洋上的一场风暴。但到底是哪只蝴蝶的影响,扇动几次会引起风暴,却难以分析定论。提出一个因果相关的故事,只是能使我们的心情舒服一些,面对未来时有一种更大却是虚无的一切在我们控制之中的感觉。(序·刘建位)
例如作者提出一个例子。我们往往认为交易员能够赚钱,是因为他们是好交易员。或许我们该倒果为因:我们认为他们是好交易员,只是因为他们赚了钱。一个人有可能完全靠随机现象,而在金融市场赚钱。
简而言之,人们可能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在市场赚钱,与能力与否并不相关。
显然现世的观念将因果倒置,结果并不能倒推出赚钱等于交易员能力优秀,只是人们选择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交易员赋予了超越其他人的光辉。
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我还是要指出,文人有故意将噪声(noise)和意义(meaning)混为一谈的倾向,也就是把随意构成的作品和刻意营造的信息混淆。不过这于事无补,很少有人会认为艺术是探索事实真相的工具,艺术不过是逃避事实或者让真相更称心愉快的方法。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接受随机现象,因此象征主义诞生,我们为各色各样的形状赋予意义,我们在墨渍的痕迹中探查人类的形象。
作者在书中数次提到,要隔绝噪音,不要常看新闻报道,不要常看报纸。
每天人们会接收到的信息数量巨大,而其中真正有用的信息不过寥寥。
作者强调,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它们中绝大多数的内容不过是“噪音”,真正的大事件会随着时间的过滤流传下来,而不需要人们每天翻来覆去的通过网络、电视去查阅。
作者认为人类的进化并没有随着时间及环境的发展而进化完全。相反人类仍保留了远古时代原始人的习性,以及人类并不理性。
长大后我身为随机性的实践者,发现如诗般的格言竟然大谬不然,读者可以想见我的失望之情。前人的智慧不见得正确,我必须费很大的劲,才能不被动听的话牵着鼻子走。我提醒自己,爱因斯坦说过,常识不过是18岁以前学得的一大堆错误看法。此外,谈话中、会议里,尤其是新闻媒体上听起来很有智慧的话,都是值得怀疑的。
作者提出了斯金纳的鸽子实验以及自己的经历作为佐证。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指,给笼中的鸽子随机提供食物,鸽子会认为是自己的某种行为触发了投喂食物的“机关”,于是会反复做出这个动作求食,随着求食成功的次数越多,那么鸽子对动作的“迷信”程度则会越深。
如同人类求雨而形成的活动。
作者自己提到,自己某次在上班的时候遇到了新司机,走错了路,让他与一贯的行车路线不同,而当天市场却迎来了暴涨。第二天,他打车时告诉司机的路线是按照昨天的错误路线走,且自己还打着昨天的领带,他发现自己也如同笼中的鸽子,试图通过重复某个固定的行为,换取市场的再度暴涨。
我无法接受单靠过去的一个时间序列,作为未来表现的指针。除了数据,我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我的主要理由在于稀有事件,但还有更多的其他理由。
表面上看,我在这里提出的看法,和先前指责人们没有从历史学到够多东西的说法相互抵触。问题在于我们太重视肤浅的近代历史,而说出“这种事情以前从未发生”之类的话。如果去看更宽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某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的事,最后往往会发生。换句话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前从未发生的事,后来竟然发生了。狭隘的时间序列没有教的东西,历史却教了我们许多。视野越宽广,我们学到的教训就越多。历史教我们不应该像天真的经验论一般,只观察偶然遇到的历史事实。
人们试图在这个随机的世界里,找寻到某些事物之间的固定模式,以因果相关的思路,增加自己对世界的掌控感。
这类思维模式,有些是一眼就能破除其相关性,辨别真假。比如,天上打雷是男人发了谎言满篇的誓言。
有些事难辨真假,迷惑性极强的。比如,新闻报道中提到市场上涨零点几个点是因为某些国家汇率的变化。
理性很难,那就拉长时间线,扩宽视野去了解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