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香的粽子开始入驻餐桌时,我突然意识到端午节已经悄然而至;当软糯的粽子在唇齿之间时,我又回忆起了那个人--屈原以及他用生命谱写的哀歌。
人们称之为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自创“楚辞”、“词赋”文体,开创“香草美人”的传统,留下了中国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他的才名惊艳了几千年,世人为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痴狂,不断为之而探索追寻,希望深入了解其是什么样的人。
屈原撇开其他不说,单单只说他的“狂”。屈原自持才高,当然也确实满腹经纶,不吝于人前显示自己的才华,招小人嫉妒在所难免,通过诗句来看他内心世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认为自己内外兼修,自视甚高,怎一个“狂”字了得?当得二字“狂傲”,要不然怎会立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豪言壮语。
为什么对屈原推崇如此?初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我被屈原浓浓的哀思所打动,作为一个贵族,衣食无忧,何必为生活之艰而长唉短叹,但屈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小开始体恤民生,为民众尽绵薄之力,长大以后更是如此,多次觐见楚怀王为百姓谋福。优良的生活环境没有腐蚀了良知,屈原终生对百姓都怀有善意,人们对他的爱戴毋庸置疑,也情有可原。
如此狂傲不羁,大仁大义之人,难逃国破家亡的命运,不得不叹以悲哉哀哉,究其原因,怪帝王无情,责奸臣当道,怨后妃误国,而屈原自身则败在了生性耿直之上。耿直本是忠臣之范,臣子纳谏本是让帝王懂事理,明得失,有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为例,昏庸的帝王只顾自身的享乐,“亲小人,远贤臣”,楚国危亡之势不可回天,任屈原再才高八斗,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汨罗江之上,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叹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与污浊的人世成为一丘之貉,保持自己的初衷,遂抱石,纵身投入滚滚江水之中,同楚国共消亡,成就了自己的爱国佳话。我想我理解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屈原何等的才干,与项羽可比上一比,楚国的复兴并非是梦,但一切都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国将不国,又何必徒留于世,不如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吧,这应该是屈原自始至终的坚持所在。
粽香环绕,端午佳话,莫说不是对一代伟人的祭奠以及对精神的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