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感】

作者: 钝角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8:24 被阅读342次

        一生未出嫁的才女,却用一诗写尽夫妻之情,短短4句令人拍案叫绝。唐代文风鼎盛,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才子,还出现了不少才女。其中四大才女中,最大胆的则是李冶。李冶因写诗最终被唐德宗下旨乱棒打死。

                唐代: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感悟:这首诗可谓十分精妙,因为不仅说明了夫妻间的情感,更是写尽了万物的辩证法,充满哲思。全诗大意是:最近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最浅的是清溪。最高最明的是日月,最亲最疏的是夫妻。而妙绝的地方就在于,前面六个看似和最后的夫妻之情没有关系,但却处处相关。

        东西之间,可以近在咫尺,可以各在天涯。更深层次的要素还在于,时间和距离其实都是一个心理概念,如果对于相爱相恋的人,哪怕千里之遥,也日日觉得就在眼前。对于无情之人,就算朝夕相处,也可能身近心远。这个“东西”的至远至近,和夫妻的至疏至亲,是一样的。夫妻有情,平平淡淡中,也是至亲;夫妻若无情,外表的甜蜜下,也可能是疏离。

        清溪的深浅,因为清而无法辨识,或许很浅,但也可能很深。这也像夫妻间的情感,看似一眼看到底,但是夫妻间同甘共苦,共命运的生命历程,是不可能被看穿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况味。

      日月的至高至明自然不必言说,夫妻的情感其实也就像天上的日月,因为有了彼此,就有了依靠,有了家,就像自然万物有了日月。所以常言说,夫妻之间,互为日月,少了一个,都不成人生。

        诗写到这,李治才把最后一句抛了出来,原来东拉西扯,从清溪写到日月,为的不过是这后点睛之笔的夫妻。“至亲至疏夫妻”说得确实不错,夫妻之间的情感,看似疏远,看似平淡,但又是世间之上最深厚的情感。

相关文章

  • 读诗有感

    清风起,明月清, 我亦水中一青莲。 羞红的脸庞, 碧绿的衣裙, 婀娜的身姿, 正孤芳自赏。 等待心上人, 焦急似火...

  • 读诗有感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两诗都是回顾来路,杨诗满是世俗的真实与温暖,而李诗...

  • 读诗有感

    因此,又想到,这诗词真是一种以小见大 心念不同,念念不同 譬如往日,象牙塔内,会顶着压力 好像是把诗人词人当成神明...

  • 读诗有感

    刚读了一首诗,突生感慨,觉得很多人真的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原诗如下 读过以后,我也偶得一首词作为评论: 昨夜秋灯孤影...

  • 《读诗有感》

    汉魏南北诗无论, 长短平仄不分明。 百年探索出成果, 千古绝唱唐人韵。 精彩不过两宋词, 元曲须好少于吟。 几翻几...

  • 读诗有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受益匪浅,只读了一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荷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

  • 《读诗有感》

    读诗不如去饮茶, 闲聊聆听井底蛙。 刷屏不过几行字, 你推我抬任意夸。 个人简介似裹脚, 一篇流水卷黄沙。 苍蝇也...

  • 读诗有感

    寂寂蓼莪篇,潇潇夜雨连。 断魂留宿影,追梦记心田。 正路当尊老,蓬门莫畏难。 亲恩难数尽,百善孝为先。 诗中蓼莪取...

  • 读诗有感

    清风和雨亦相投 青丝成灰更堪忧 风花雪月何处觅 纵使白首两相愁 读了一些诗友的诗,感悟颇多!

  • 读诗有感

    年少病残馊,无心为事愁。 向来羡温雅,公瑾英姿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j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