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
〈224〉【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

〈224〉【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

作者: 649af4153479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8:22 被阅读2次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①。常欲广说,志②无疲倦③。击法鼓④,建法幢⑤。曜⑥慧日⑦,除痴闇⑧。修六和敬⑨,常行⑩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11),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12)。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13)尊敬。


①厌足:满足。

②志要:有所作为的意愿或决心。

③疲倦:劳累困倦。

④法鼓:指佛陀所宣说之大法。盖大法之声,犹如鼓音,能警醒人,令离生死之长夜,故称大法鼓。

⑤法幢: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

⑥曜:照耀。

⑦慧日:梵语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⑧痴闇:闇同“暗”(经传多以闇为之)。(术语)无明之闇惑。

⑨六和敬: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

⑩常行:日常实行。

(11)灯明:梵语dipa,巴利语同。略称灯。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时所用之灯火。据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五载,僧房之照明,允许使用灯火,其设备及使用法均有所规定。如须对诸比丘提供灯油、灯炷、盛油器等物,规定置灯之处,及熄灯、点灯前皆须作预告并唱颂。

  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获大功德,于诸经典中之例甚多。如施灯功德经谓,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许灯明,其所得之福报无限。又谓佛陀入灭后,以灯明布施塔寺,于此世可得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不失,可得三种智慧,死后则可生于三十三天。法华经卷六药王品于叙述药王菩萨之舍身布施故事中谓,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养佛塔,胜过于用其他财宝之布施。贤愚经卷三亦言,贫女以至诚所献之一灯,永远不灭,王者所献之诸灯则已灭尽;此即所谓‘贫者一灯,长者万灯’,乃强调诚心之重要。又我国佛教必于佛堂或佛坛供灯明,即依诸经所说而行。

  灯明依燃料之别,分为多种。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列举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优钵罗华油灯等七种。旧华严经卷十六,列举宝灯、摩尼灯、漆灯、沉水香灯、一切香王灯、无量色光焰灯等十种。灯明多置于烛台、灯台或灯笼中。又不分昼夜所点之灯(通宵燃明之常夜灯),称为常灯明,或长明灯。点燃众多灯以供养佛之法会,称为万灯会。

  灯明可破闇为明,故经中常将法、智慧比喻为灯。如谓以智慧照破愚痴闇障,遂有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者。又法脉亦称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之,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

    此外,密教更将灯人格化,而作为外四供养之一的金刚灯菩萨。又灯与阏伽、涂香、花鬘、饮食、烧香等合为六种供养,配于六波罗蜜时,灯明即相当于第六智波罗蜜。

(12)欣戚:亦作“ 欣慼 ”。喜乐和忧戚。

(13)莫不:没有一个不;无不


【直译】专心致志,喜欢求取佛法,内心没有满足。常常想要广宣佛法,心志不感到劳累困倦。敲击大法鼓,竖立法幢,慧日照耀,去除愚痴般地黑暗。修习六和敬,日常实行法布施。心志勇猛,行持精进,道心从不退却软弱。作世间的明灯,众生最殊胜的福田。常常作众生的大导师,平等普度,没有憎恨与偏爱。只喜欢佛法正道,没有其他的喜乐和忧戚。拔除五欲之刺,使众生得到安乐。功德与智慧殊胜无比,没有一个众生不尊敬。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224〉【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①。常...

  • 道德经中神秘的圣人是什么

    道德经文中,圣人出现32次: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志趣相合,成功之兆。

    志贵恒,志贵专。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一个人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所以,兴趣广...

  • 应化圣贤二 ||《指月录》卷二

    无厌足王:无厌足王入大寂定,便令有情无情都顺于他,若有一物不顺于他,便不能入大寂定。紧那罗王奏无生乐供养,佛便令有...

  • 如何静心消除心中杂念 转载

    佛经静心养气的经典名句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

  • 2019-02-05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 胸中无志,无欲无求

    看到一篇文章,成大事者,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30出头的我,几乎一事无成。靠着每月5000多点的破工资,混吃等死。...

  • 【周日听经】10月8号《现观庄严论》

    多闻无厌足 无染行法施 严净成佛刹 不厌倦眷属 及有惭有愧 五种无著性 第三地中有五修治:一、谓勤求多闻闻法...

  • 无欲和有欲

    《道德经》里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欲可以当为讲,较好理解。 无欲,无狱,...

  • 老子:最高明的策略是无为

    老子对“智”有着极大的戒心,他说: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智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4〉【经文】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j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