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时间,相信付出,与其去追一匹匹骏马,不如沉下心种草,等到春暖花开,会有大批的马儿停下奔跑的脚步,等到那时,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马儿,而是专心种草的日子。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模式是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多文本阅读”课型设计转变,抛弃了传统的单篇精读中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去发现、质疑、理解、解惑、分享,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教学过程:
一、开课:游戏“看图猜成语”
师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说出成语。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猜到的?
(收获:开课游戏导入,紧扣本课题目“猜测”,不仅猜,还要说说原因。本环节的设计趣味性和思考性并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授新:
1、板书课题。抛出“它”可能是谁?学生心中质疑、猜测。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质疑才有猜测,才有思维进阶的过程。)
2、第一板块:读读诗歌猜猜题目
板块一:读读诗歌猜猜题目
要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猜猜他的题目是什么?写在横线上。
(1)出示诗歌一,学生默读思考,完成学习单任务一。
(2)生汇报,分享自己的猜测。
(3)学生的猜测各不相同,再次读文,递进猜测。
3、第二板块:用心默读勾画特征(师板书:勾画特征)
第二板块:用心默读勾画特征
要求:默读诗歌,默读有利于思考,用“”勾画出表示它们特征的词语。
1.指名生读要求。
2.生默读诗歌,勾画特征,完成学习单任务二。
3.生分享交流。(读了这首诗歌,我认为……)
(一切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结合目标设计意趣不俗、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愉悦的深度学习。本环节收获有二:一则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潜移默化的熏陶。二则默读、勾画、批注进入多文本阅读的课堂,让孩子们潜心去思考,用笔落地自己思维发展的过程。)
3、第三板块:说来听听分享快乐
第三板块:说来听听分享快乐
(出示4幅图片)
(1)结合勾画的词语说说你的推断理由。
(2)生规范回答,分享交流。
生:交流(我认为它是小蝌蚪,我勾画的词语是我判断的原因是)
(3)师小结:
有些事物不是一个特征,我们要学会梳理搜集到的信息,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判断。
(4)师结合诗歌句子为范例,验证梳理信息的方法。
4、板块四:练习朗读体会情感
(1)指名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好停顿。
(2)生练读,齐读。
(3)抛出问题: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小蝌蚪?生读文再悟情感体验。
(4)总结学习这首诗歌的流程。
回顾流程:
1、读读诗歌,猜猜题目
2、用心默读,勾画特征
3、说来听听,分享快乐
4、练习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转变观念,本环节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教为学,化读为学。收获有二:一则教师的范读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的朗读不仅能体现个人的基本功,更能让学生以此为范本,准确朗读。二则教师以文为范,用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筛选,确定特征,结合特征再去猜测,归纳方法,学以致用。)
(建议:板块3中的4幅图片,可以尝试让孩子结合图片找诗歌中相对应的句子,想象画面,再回到诗歌本身,最终学会筛选并判断。)
5、同法自主学习3首诗歌。
(1)汇报交流猜测结果,学生补充分享。
(2)出示关键词:可爱机灵、顽皮淘气、粉嫩的小鼻子、尖尖的小耳朵、温柔、热情奔放。
(3)生结合性格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做出推断。
(4)同法学习其他2首诗歌。
(5)感情读诗歌,悟情感。
(6)师总结,再次强调方法——勾画特征,学会梳理,学会判断。
(多文本阅读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不断地猜测,不断地印证,不断地分享交流,不断地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会猜测出各种小动物,甚至是“树影”或者“乌龟”,孩子们就有了判断和辩驳的空间,课堂的多元性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建议:学生在猜测时除了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抓住特征,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认知经验去做出推想。)
6、出示阅读篇目,求同比异。
7、第五板块:我来说,你来猜。
板块五:我来说你来猜
聊聊你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不要告诉别人它是哪种小动物,只许告诉别人它的特征、样子、习性等。
(1)师说生猜,说原因,抓特征。
长长鼻子像钩子,大大耳朵像扇子,四条大腿像柱子,最怕遇上小耗子。(大象)
(2)学生说,其他学生猜。
三、拓展延伸:
推荐雪野和他的儿童诗。
(阅读是伴着成长的,它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多文本阅读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阅读方式。本环节收获有三:一则求同比异,观察、分析、判断,精准的把握4首诗歌的异同,同类文本可依法自主学习;二则当场检测的环节设计趣味化,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巩固练习,迁移运用。三则拓展延伸,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孩子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直接指向儿童诗阅读。)
课已听完,回味尤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是从生疏到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是量的训练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多文本阅读的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自学、合学,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力和思维的发展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相信,时间会给你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253634/76cc0953e778a64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