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2 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先明确自己的教养风格

DAY2 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先明确自己的教养风格

作者: 郁郁寒林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09:24 被阅读0次

            恋爱社交推理真人秀《心动的信号》第二季第三期,杜海涛讲了这样一件事儿:他为了表达对女朋友沈梦辰的爱意,特意花大价钱买了一个知名奢侈品包包送给女友。当观众开始脑补沈梦辰一脸幸福、两个人感情迅速升温的画面时,海涛说自己被“十动然鱼“了——啥意思?就是“十分感动,然后挂上咸鱼”!大家都知道沈梦辰喜欢把闲置的东西挂上咸鱼,可这男朋友精心挑选的礼物转身就上了咸鱼,忍不住让人猜测:这是不是太薄情了?

           可事实竟然是:杜海涛送出的包包虽然精致大牌,颜色却是女生闻之变色的死亡芭比粉!礼物虽贵,却难讨美人欢心,结局就一言难尽啦。吃瓜群众也不知道该吐槽直男审美太独特,还是该提醒美女收到礼物的反应不够符合社交礼仪。

            幸好这对璧人情感深厚你侬我侬,并没有因为这件礼物闹出什么矛盾,我等吃瓜群众也就洗洗睡了。不过转念一想,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送礼热情收礼勉强“剃头担子一头热”而闹出矛盾的事儿还少吗?类似的吐槽在网上一搜一大把。奥运冠军何雯娜怀孕了,恰逢丈夫出差,婆婆前来照顾,特意做了满桌菜,原本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呀,可是婆婆却不顾何雯娜孕吐难受不想吃油腻的东西,坚持让她吃红烧肉,即使儿媳哀求,婆婆仍然表示:“不爱吃也得吃,孩子需要营养,吃了对孩子好。”何雯娜只得逼自己勉强吃下,然后跑去厕所狂吐。许多人吐槽婆婆太强势——可是换个角度看,不得不承认这个婆婆不太会科学地送出自己的关心。

              难怪多少人生导师循循善诱:送礼是门学问,否则送了也白送。

              送礼是如此,各位亲爱的父母,当你想要给孩子送上最好的教育,当你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好”而做出决策,是不是也要三思而后行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阅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第二章:《了解你的角色,寻找合适的教养风格》。

              不不不,作者在这里并不会给出一堆测试题或者各种提问来探究你的灵魂。事实上,作者从一个看似无需讨论的话题开始的:你怎么看待“童年”?

            “童年”这个概念竟然是在18世纪后期才提出,直到19世纪后期才在欧洲和美国形成,在此之前,人们把孩子看做迷你版的成年人,一旦身体允许,就要承担相应的工作;所谓使用童工根本不是犯罪,而是理所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只在最近一百多年间,童年才被看做一个特殊而漫长的发展时期,需要成年人和专业人员的引导和保护。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我原本把“儿童节”看做天经地义呢!可是事实上,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并不是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成年人都把小孩子看做需要精心呵护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阿拉伯以及印度某些地区,女童并没有得到和男童同样的对待。——我们的“常识”往往有地域、文化、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

             而身为父母的你,是怎么看待童年的呢?

             就如同当我们想给某个人送礼物,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对方、如何界定双方关系的。我们对自己作为父母角色的认知,与我们如何看待童年有关。

            给人送礼,不仅要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对方的,还需要找准在对方生活中的位置。同样,为人父母,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重责任:

    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不仅需要提供维持温饱的生活必需品,还要注意让孩子远离危害健康的廉价快餐、饮料。
    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既要确保孩子免收身体伤害,也要避免过度保护——父母需要寻找平衡。
    给孩子爱和归属感:不仅是给孩子爱,也像孩子展示父母之间的爱。
    培养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适度赞美,积极强化,同时为孩子设定界限,并不一味迎合表扬。
    帮助孩子自我实现:帮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资,更要陪伴孩子寻找内在的激情,天资与激情的结合体才是真正的“天赋”。

            这五重责任的说法脱胎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作为父母的你,是否赞同这些是你作为父母需要承担的责任呢?

            许多人读到这里,联想起朋友圈、现代媒体中展示的“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超人父母,有没有感觉鸭梨山大恨不得扭头就逃?可是呀,每个人都有许多重身份,做父母只是你虽然重要却并非全部的身份之一,养育孩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请允许自己做合格的父母,而非完美的父母。

           明确自己在做父母这件事上的目标,才会更好地界定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

            接下来就是本文的重头戏啦!

            杜海涛将沈梦辰视为女朋友,了解她的需求;同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即送礼是为表达自己的爱意,让女朋友开心。为何送礼的“悲剧”仍然发生了呢?我想,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风格吧!

            就如同做父母,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养风格,才有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机会。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引用心理学家的说法将父母的教养风格分为四种: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百分百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并且不予解释,不容置疑。——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许多人都体会过以爱之名的肆意捆绑,“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类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却从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军队里上下级,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样的父母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和私有财产,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事实上,这类父母却缺少安全感,只好通过掌控孩子来获取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虽然擅长自己想要做的事,却很难感受到爱,因为总是被拒绝而缺少自尊,因为不断被限制而失去自我,不快乐,没有主见。

            权威型父母:不仅为孩子制定规则,而且乐于解释规则制定背后的原因,并根据情况讨论和调整。——请不要被这个名词欺骗,这里的“权威”并不意味着专-制,恰恰相反,权威性父母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孩子自己喜欢的样子:专制型父母就像木匠,画好图纸,然后将孩子打造成图纸规划的样子;而权威型父母像园丁,帮孩子创造合适的土壤、水分等环境,然后等待孩子长成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样看来,权威性父母有着强大的内心,有充足的自信,不需要依附孩子来找寻自我。这样的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往往就是我们心目中“别人家孩子”的模样,阳光,开朗,独立,成功。

             宽容型父母:很少制定规则,不太看重养育的结果,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宽容。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很像我们在青春期时幻想的“别人家父母”?可是也有人认为这类父母应该称为“溺爱型父母”,因为当父母给孩子的约束和期待太少,同时也意味着孩子难以触碰到边界,总是觉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会一直在探索边界和否定自我的路上艰难行走。所以,宽容是一种伪装,不过是借此避免与孩子的冲突,掩饰对孩子教育的缺乏。想一想网上众多被声讨的“熊孩子”,大多背后都站着一位宽容型的父母。

            不参与型父母:很少参与孩子的养育和教导,只确保孩子的衣食住行。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完全不顾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不管。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普遍缺爱,幸福感不强,自控力不足。

               除了以上四种教养风格,作者指出,还有一种最为极端的教养方式:所谓“直升机式父母”。这类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像直升机一样随时悬浮在孩子上空,时刻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任何时候一旦觉得孩子遇到困难收到伤害,立刻俯冲而下给予帮助。在父母360度无死角的关爱之下,一个个巨婴横空出世,他们害怕尝试,没有机会学习解决问题,难以产生自信,容易导致焦虑、抑郁。

              朱雨辰的母亲持续十年坚持每天早上4点起床为已成年的儿子熬梨汁,带着电磁炉进剧组为拍戏的儿子做饭,干涉儿子的每一段恋情。《千与千寻》中对下属极其严厉的汤婆婆,却把自己的儿子宠成一个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只会用大哭表达需求的胖娃娃。

            看完这几种教养风格,你有没有为自己对号入座?很明显,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权威性父母。可是作者说,除开“不参与式”和“直升机式”,实际上你具备的育儿方式可能是其他三种方式的结合。有可能,你在成为权威性父母的路途上需要方法指导,你的孩子或许不适合这种养育方式,其他家庭成员用你不希望的养育风格影响了你的孩子……

            总之啊,做父母的就是一种“心痛加头痛”的存在,没有一劳永逸的养育风格,也没有终身管用的教育方式,你无法掌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方方面面,而孩子,常常在你视线之外的角落悄悄成长。

             为人父母,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修炼自己,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机会,然后,静待花开。

             和你一起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以上是本书的第二章,敬请期待第三章——《了解你的孩子,让他天赋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2 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先明确自己的教养风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ki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