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有一个感受:
力量的来源之一,是安全感。
这一点最明显的呢,体现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
孩子11~15岁之间处在青春叛逆期,现在已经是一个常识性的内容。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的孩子没有“叛逆”。
没有叛逆行为表现的孩子们呢,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内外比较一致的,没什么可“叛”的、没什么可“逆”的,“都挺好的”——哎呀,真是有福气的一家人;另外一种情况呢,外在没有表现出来叛逆,但TA的内在、TA内外不一致——或者是内部、或者是外部,不具备让TA把内在的叛逆,表现在外在的言语和行动上的条件或者环境。
再回来看那大部分:或多或少有叛逆行为和表现的孩子们,其实,他们是自然的、是健康的、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有安全感的:这个环境足够安全,我可以表达我的不满,我的不平,我的不愤……虽然也会被家长、被权威否定、抑制、打压,然而他可以用适当剧烈的方式、有力量的言语行为,来与之对抗、抗衡,甚至实现突破——浅表地来说,孩子们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与父母或者说长辈之间,权利的争夺:我要拿回我自己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要争取我更大的自由的空间和范围;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已经是一个长大了的人、不要再拿小时候的那一套来对我;我和你们之间,是平等的;我需要被尊重……
且不论叛逆抗争的结果会如何——通常、是两败俱伤:在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伤害”,只看能够内在一致把内在的想要表达出来,这一点本身需要有:主体内在强烈的意愿、以及环境给到TA的安全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92485/50ef065fb6e8771d.jpg)
所以说,不管叛逆期的孩子,TA表现出怎样剧烈的情绪,强烈的不满,挑战权威的言语和行为,事实上,TA处在一个“被允许”的背景之下——当然了,现实当中有很多牺牲,比如:白抗争,不论怎样都没有用……
我想说,在这段关系里,真的需要:年长的一方,更有经验,更有阅历,更具智慧的家长们,能够不被自己的小我、主观情绪、权威感、话语权所掌控,哦、还包括“打着爱的名义”的专制——而能够退一步,给到孩子更宽广的空间、更多的自由,让孩子们得以经过这个过程,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感受,包括为自己负责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孩子们小的时候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时候父母都有有耐心,不怕他们说错,说的不清晰不正确,也不怕他们摔倒,会给予鼓励,陪伴支持;可是到了青春期乃至于后面的阶段,父母们不大能够保持之前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比如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不能“顺利”地实现目标——家长们忍不住跃跃欲试、越祖代庖,或者是充满了怨气,牢骚,愤怒,恐惧……
孩子学会长大,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以自己主角的身份去走向这个属于自己的TA的世界,这件事情,这个能力,是不是与TA学走路,学吃饭,学说话……同样重要、而有意义,值得经过一个过程,去尝试、摸索、试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92485/c01d676129264f5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