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得到APP上听到了万维纲老师专栏里的一篇文章,叫《你开启“倍速模式”了吗?》文章听起来有理有据,运用起来更是相当的爽,让人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这篇文章以科学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论述了人们在看视频、听音频的时候把速度调快,不但不会妨碍理解,甚至还有助于提高专注度,让信息吸收更为高效。人的大脑潜力很大,我们日常话语输出的速度或物理运动的速度,不一定就是最适合大脑的输入速度。以往人类没有什么工具能够把外界的速度调快,而现在的视频和音频软件通常都能设置倍速播放,我们在尝试和适应之后,就会发现把速度调快反而能充分激发大脑的活跃度。以音频为例,良好信息吸收效果主要取决于语句能被清晰地辨识以及及时地解码。那么只要倍速模式不至于高到听不清,就不会对信息的输入带来实质的阻碍。至于及时的解码,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本身的理解难度。如果那些信息本身对你来说就很难理解,譬如量子力学,那么无论是慢速还是快速都一样难以吸收;如果那些信息对你来说基本可以理解,那么快速输入倒逼你集中注意力去听,反而能将信息更完整地留存下来。
另外,有些人会对倍速看电影比较抵触,觉得这可能将导演的一些设计消解掉了,譬如一段有意的沉默、慢镜头、空镜头背后所蕴含的意蕴。我个人觉得,遇到艺术性比较强的对象,倍速模式确实要谨慎,因为艺术所传递的内容比普通的信息更有层次,节奏感和速度是蕴含在它的层次之中的。就像一首歌曲的速度改变了,感觉就会很不同;朗读诗歌也不能求快,否则就可能韵味全无。
不过,有的电影如果节奏确实偏慢,而且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推进剧情,用常规速度可能会让人昏昏欲睡难以看完,这时候不妨把速度调快试试看。恰好今天看到“看电影”微信号推荐了一步最适合春天欣赏的电影,是法国导演侯麦的《春天的故事》,视觉上春意盎然,而对白则是典型的法国文艺电影那样的多,还穿插了一些哲学讨论。把倍数调到1.5,发现正好是让自己比较舒服的观看速度,也不妨碍欣赏到这部片的美妙之处。
最后,这篇文章建议我们可以尝试从小训练孩子以1.25-1.5倍速输入,最终大脑的信息吸收速度既能快得起来,也能慢得下来,就会比别人更加灵活机敏。就像钢琴家的手指,既能在琴键上弹奏出超高速的激昂旋律,又能弹奏出缓慢抒情的乐章。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训练自己。重点是,不要让惯常思维阻碍了我们拓展自身潜能的脚步。循序渐进,刻意练习,以信息的有效吸收为标准,不为了追求快而快,总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