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儿问我:“清明是什么节?”
“清明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主旨是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礼敬祖先?就是扫墓咯。”
“是的,在墓前缅怀先人。”
“那祖先已经死了,死人能知道有人在怀念他们吗?死人会开心吗,死人会有感觉吗?”
小侄儿提的问题是个好问题。
如果作为无神论者来看,死人已经没有了思维,没有了存在,“自我”消失不复重来,怎么会知道有人是否祭拜他,又怎么会开心或失落?
可即便作为有神论者来看,这问题也有难度。死后如果有魂灵,那这魂灵多久饮下孟婆汤?饮下孟婆汤后忘却前生一切,他又怎么知道谁是他阳世家人,又怎么会关心是否有人来祭拜他?
理理思路,遂然明白——这节于死人是没多大关系的,死人和人间主观上早已没有关联,因为死人没有思维便不存在主观,所以这节终究是给活人过的。
既然是给活人过的节,那寄托的自然是活人的情绪。
不免好奇创造出这节的那群人,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是抱以怎么样的情绪来创立这节日的?
我估摸那情绪大约是惶惑的,惶惑在死后也有一个世界,而死人在那世界里不能缺了阳世者的思念和祭祀作为供养。
可这种惶惑于当世科技昌明的无神论者来说,大约只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对于死亡恐惧的衍生。
且于许多不同流派的有神论者来说这惶惑也是无稽,因为有的有神论者会告诉你,逝者是要喝孟婆汤转世的,你给他祭祀和心意他也收不到。
而你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总要想一想,想一想怎么尽量把事物积极的一面告诉他,不可以用神论迷信误导他,也不要让他这么小就觉得人间无稽而乏味。
所以我对小侄儿这么说
“死人是否知道,是否开心我们无法知道。可这个节日是活人在举行,是活人在过节,不是吗?你应该想想这节日对于我们活人的意义。”
“面前是祖先的墓,我们在拜祭没有思维感觉的死人,意义是什么呢?让自己难过的情绪释放一下?”这话是小侄儿的母亲,我的表妹代她儿子问的。
“当然不只是这样,你面前的也不只是一座坟墓。”
“那是什么?”
“是人的终点。我们来到墓前,看到的是每个人未来的终点——失去感觉,失去思维,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的躯体躺在这冰冷的泥土里,这就是人的终点,失去一切,也不知道自己存在过。而当面对这个终点,你就应该思考当下活着的意义:你有没有好好善待自己,有没有好好善待自己活着的这段时光。”
答完她的话,自己也忽然多出一个想法——
或许前人的智慧被低估了。
他们创立出这个节日或许并非仅仅是因为惶惑和恐惧。
或许前人们正是看透了生死的无奈,所以才让活着的后人们每年一次过来看看这冰冷的坟墓,看看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然后去反思,在到达这终点之前你该怎么过——
是该让人生平静悠然些,还是去生风起浪进而折磨自己和他人活着的时光。
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其中只有清明这一个节日鼓励活人们聚在冰冷的墓前去直视人生的终点。
不应该浪费这或许一年只有一次的与终点的凝望。
而后好好想想,
该怎么去善待自己这段活着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