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卡尔. 罗杰斯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的孩子上小学,在学校总是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我跟他说可以报告老师,也可以打回去,可他就是不听,我引导过,也威胁过,可是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的结果是,她都不愿意跟我说了。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在一次讲座培训中,有个学员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当时有很多家长给出了建议,当然建议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当时的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宝贝,怎么了,看起来好像不高兴呀。
孩子:我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我:那真是太糟糕了,来,让妈妈看看,有没有受伤。愿不愿意跟妈妈讲一讲?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关心与爱意的,身体是去拥抱他的。
当我说完的时候,台下几个学员偷偷笑了起来,这时候,老师叫那名有困惑的家长上台,让她扮演孩子,老师扮演家长,把我刚才的话扮演了出来。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名家长 ,在感受到妈妈理解,听到妈妈亲切的话语后,竟然哭了。
老师让她做分享,她说:“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再也不愿意和我交流了,因为我首先就没有去理解他。”
是的,这个理解,也就是我们说的同理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共情。
共情经常用的一句话共情不仅仅体现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只要有情感的地方,就可以共情。
共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能力,称为认知共情;一类是对他人的情绪给予适当的情绪回应的能力,称为情绪共情。而衡量这种能力的指标,我们称为共情商数(Empathy Quoient,EQ)
共情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看一个研究:
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转化精神病学》上,来自剑桥大学的Simon Baron-Cohen教授团队,通过对近4万7千人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比达到11%。考虑到研究并未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联系其他研究结果,遗传在共情中的影响可能会达到30%以上!
除此之外,共情能力也被证实与自闭症、神经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有关。
毫无疑问,共情跟遗传有关,可能性达到了30%。那么也就是说,还有至少70%的共情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完成的。
比如:当一个妈妈意识到,自己并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的时候,她可能从此就开始去关注孩子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了。
就我自己而言,训练共情能力,就是通过不断写文章,打开自己“积极、正向、阳光”的一面开始的。
当一个孩子哭哭啼啼向我们告状的时候,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情,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是需要被人肯定,这就是认知共情,当我们去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肯定的时候,这就是情绪共情。
当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老公出轨而痛苦时,我们能够体会得出她对于婚姻失望的那种感受,也能够从她破碎的婚姻中发现一个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灵魂。这就是共情。
共情,离不开积极正向阳光的心态。当自己有了这种心态时,共情,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我们不但能够共情,也能即时从共情中走出来。
这本书可以读推荐:李克富老师的《三个月改变孩子的一生》,8位母亲,是如何从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去感受积极正向阳光的一面。
而对于我的来访者,我也是强烈建议他们写阳光日记,去找到负性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打开生活的另一个视角。事实证明 那些坚持下来3个月的来访者,最后她们基本上都拥有了自己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共情,恐怕需要从训练自己的阳光心态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