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 叶健
众所周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学史上确实有很多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名篇佳作。但这绝非大多数人写作,特别是长篇写作的常态。
初稿完成后,我们可以选择趁热打铁,立即进入修改打磨环节。因为这时候,写作的感觉和热情尚未消退,有助于乘胜追击。但如果交稿时间并不急迫,不妨放一放凉一凉。放一放凉一凉后再看原稿,因为有了一定的审美距离,会更容易理智客观地发现构思上的不足,也更容易检查出由于惯性而忽略的小错误、小遗漏。
本节课的内容一共有5个要点:
一、调整、优化框架结构
作品成形后,如果要对框架结构进行大调整,就是个大手术。难度较大,且作品体量越大,难度就越大。相当于房子已经盖的差不多了,也已经简装完毕了,却要拆了重建。我们当然可以对作品的完美存有执念,当然可以将它一遍遍推翻重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作品的提交如果有个截止时间,我们是不太可能在紧迫的时间内推翻重建的。此时,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结构上的优化。通过细部改造来稳固结构或创新结构,但这种稳固和创新一般是比较有限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谋篇布局阶段一定要尽可能周全考虑。切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和头脑风暴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梳理、检查作品逻辑
无论是说理性作品还是文学性作品,都是有内在逻辑的。说理性作品强调逻辑性,比较好理解。文学性作品为什么也要讲逻辑?文学不是可以天马行空吗?甚至就应该天马行空吗?事实上,缺少了严密的逻辑性,文学作品的天马行空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人物的行动匪夷所思 ,情节的设置前后矛盾。这样的作品如何可能获得读者的认同?检查逻辑问题,可以借助问句:
是这样吗?会这样吗?按照人设,他必定会如此选择、如此行动吗?
三、核对、统一参考文献
作品中涉及的参考文献,一定要核实清楚,避免出现纰漏。注意检查引文和对应的注释是否错位,参考文献信息是否缺漏等。切记把二手参考文献,当做一手参考文献来引用。
这不仅是一种偷懒,自欺欺人,也很容易导致以讹传讹,破坏治学的严肃性、严谨性。此外,同一部作品中如果引用了同一个案例,前后的文献来源应保持一致,把它们统一到同一个文献来源下。
此外,能用全集作为文献来源的,不用选集。能用最新版本作为文献来源的,一般不用老旧版本,除非老旧版本更为权威,认可度更高或作者另有其他研究目的。
四、精修、雕琢文句、标点
科技的发展,让电子化写作成为常态。由于键盘输入错误等原因,错字、别字、标点错误等难以避免,这些都是作品的硬伤,是必须要纠正修改的。
还有一些字词和标点错误及语病等,是由于写作者本身能力,水平不足导致的。这种情况的错误很难由作者自己发现。因此文稿写就后 ,请身边文字功底好的朋友帮助审核、校对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说纠正错误,相当于排查和解决房子存在的问题。那么优化字词句和标点,则是对房子进行精装修。其目的是要让作品的语言,更为精准,简洁生动,更有质感和温度,更靠近预设的语言风格。
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比较字词差异,找到更能精准表达意涵的字词。还可以采用轻声默读的方式,感受语言的流畅度和节奏,调整优化句子结构和标点设置。
优化字词句和标点,应以服务表达目标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精致和修辞。更不能为了让自己的语言,看上去有档次,而故意使用生僻字生僻词。
如果是说理性文章,还可考虑提炼、优化主题句。主题句有助于读者快速捕捉你的主要观点,提高阅读效率。
一般而言,主题句应在首句位置,还可以做加粗、标红、衬底等处理。至于主题句提炼的好不好?一、要看内涵是否明确,能否总领下面的论述。二、形式是否简练、生动,能否抓人。
五、按要求检查、修订格式
不同的出版社,期刊和报纸的格式要求不尽相同。有时区别还比较大。投稿作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其要求调整格式,切不可凭一己喜好处理字体、字号、行间距、分栏、注释等。
不符合格式要求的作品,很可能第一轮就会被淘汰。因为编辑可能会认为,你对刊物的要求缺乏了解和尊重,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