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昨天(2018-9-12)晚上听了黑皮书社区的分享,分享者是马占凯老师,番茄钱包的创始人。
他分享了30天的时间阅读了30本区块链书籍的感受,在此摘录主要内容如下。
人物简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占凯老师,马占凯老师是一名古典互联网人,他做的最有名的产品就是搜狗输入法,号称搜狗输入法之父。曾任搜狐、360公司产品经理和美团顾问,经历了搜狗、360、美团三家的高速发展期。去年12月入币圈。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到网上查了一下,查到了马占凯老师当初入职搜狗的过程,很是曲折。
最初他想出了一个创意: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当某个关键词的搜索量达到一定的数目,比如几百万次,那么这个关键词就会自动被收入搜索引擎的词库。如果做出这个结合搜索引擎的输入法,将来必然大有可为。
由于百度是做搜索起家,所以他最初想去百度,但发了邮件等了两周百度没有音讯,他只能把简历投给搜狗,当时他身上的钱只能在北京支撑三天了。没有想到在给搜狗发出邮件一个小时后,就收到了搜狗CEO王小川的回信,约他过去面试。
他准备了详细的策划书,包括30 页的文档,其中包括上万字的搜索笔记、200个灵感点和100个小创意。顺其自然,他被录用了,搜狐把机遇给了他,任命他为新的输入法产品经理。同时,他也成就了搜狐。他很快把这种新的输入法研制了出来,这就是搜狗输入法。搜狗输入法一问世,就秒杀了紫光拼音、微软拼音、智能ABC、五笔等输入法,迅速出现在数以亿计的网络终端客户上,成为全球第一大汉字输入法。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1588eb01014mir.html
分享内容
1.看这30本书的起因
马占凯老师感觉区块链是个大潮,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在2017年12月果断入圈。结合自己的优势,觉得做APP这种工具类软件最为适合,所以选择了钱包作为切人点。
在入圈后半年的时间,见了不少人,看了不少文章,对区块链有了框架的认识,但感觉不够系统。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看到堆得这些区块链书籍,突发奇想,觉得想用一个月的时间看完。
看完以后,觉得很值得。因为这三十本书从方方面面描述了区块链,不仅让人对区块链建立了更清晰的框架,也描述了很多在网上没有看到过的细节。
比如大家都知道比特币买匹萨那个故事。当时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有个程序员,曾用1万个BTC买匹萨,那1万个BTC放到2017年底,相当于1亿美元。
实际上那个程序员不止买了一次,他买了4~5次,花了4~5万个BTC。那你可能很好奇,他为什么拥有这么多BTC?
因为他是全球首个使用GPU挖矿的人,他当时挖矿的速度是别人的800倍,每天可以挖7500个,他当时的算力占全世界的一半。
2.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从技术角度说,就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或者是一个分布式账本。但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呢?
先举个其它例子,以微博为例,大家可以用微博发送图片和视频,可以发私信,但微博的本质是一个媒体。
而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其中一个本质就是金融自动机。怎么理解这句话?
大家去便利店比如7-11买瓶水,如果那里面放个箱子,你把钱放到箱子,自己投钱自己找钱,这不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吗?为什么不这样,便利店还要设置一个售货员,因为便利店不相信你,所以设置了售货员,这个售货员就相当于金融中介。
再进一步推演,如果你在自动柜员机上买一瓶水,你投了10元钱,你知道自动柜员机一定能吐出一瓶水和5元钱。这时候就不需要售货员了,金融中介就被干掉了!
再进一步,如果你花10万元买个钻戒,你会在自动柜员机上买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因为你不相信它。因为10元钱你可以相信它,但是10万元就不好说了,万一有去无回呢?
所以当金钱的额度大一些的时候,小到公司报销的票,大到某个公司要上市做IPO的审计,都需要人来参与。比如花费大量的时间核查账目是否规范,情况是否属实,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环节,都是十分低效的,不能自动完成,都需要靠人来充当金融中介。
而区块链做这件事情就十分适合,信息透明不可篡改,可以自动化完成。因为对金融来说,无非就是改变每个账户里面的状态,加加减减。所以金融相关的业务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改造,然后变得非常透明和高效率。
这样通过区块链,金融领域的很多场景就可以取消金融中介,做到金融自动机化。
3. 为什么很多区块链项目是泡沫?
熊市中很多项目都如上图所示,突然有一天就归零了。人们经常幻想,有一天币价会不会再回来?
有些时候人们经常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一些东西。
其实很多时候项目不是都需要区块链的。
比如买卖二手票。有些项目说利用区块链做到二手票的真实可信,不造假。其实可能这个市场非常的小,而且项目实现的难度较大,需要上链。但实际上,买卖票还是利用中心化的平台更加方便快捷,如在大麦网或者猫眼电影购票,方便快捷还不用担心被骗。所以很多项目是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这种项目最好就不要碰。
刚才那个二手票的例子,关键点是把二手票电子化,而不是区块链化。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所以看完这三十本书,马占凯老师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理解:
如果这件事,除了区块链,其它方法都不行,那么就适合去玩。
如果这件事,可以用区块链也可以不用,或者说其它方法也可以实现,那么最好就不要碰了。
归纳一下,就是说某个领域必须要用区块链,那么区块链在这个领域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某些领域,可用可不用区块链,那就没有必要参与了。
使用区块链最大的刚需就是在货币系统和物联网。这里面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金融领域,这30本书里几乎每一本都提到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所以即使你不学金融,也有必要了解一些金融的基本常识。
4. 看完30本书,有哪几本推荐吗?
推荐老外的书。
原因很简单,比特币是从美国开始的,所以还是读老外写的书更加原汁原味。
这类似于你是一个厨师,想学习做川菜,你是看四川人写的书,还是看美国人写的书?如果条件允许,你必然选择四川人写的书。
5. 看书的方法
原先马占凯老师也觉得看书是一件很大的事,需要用一周时间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完一本。但其实不用。
他有一次听说一个高手可以一天阅读2-3本书,他一下子就开窍了。尝试一天阅读一本书,惊奇的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到。人的潜能真是巨大的。
马占凯那30本书是每天看一本,每本书的阅读时间是2到4个小时。他是用每天下班之后的时间阅读,他每天晚上22点下班,大约会看到凌晨2点到4点。
看的方法就是:看不懂的就跳过去,强行增大阅读的数量,追求完成不追求完美。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对一个事物的整体框架。至于细节,能记住多少就记多少。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书的内容是重复的,这样有些内容你可以快速掠过。以比特币买披萨为例,有十几本书都提到了,但是每本书提供的细节不同,所以都看下来以后,对一件事情就会了解的很全面了!
6. 社交化学习
学习也是一种社交。马占凯老师采取了两种方法辅助自己完成30天阅读30本书。
一是在朋友圈打卡,首先在朋友圈发出声明,自己要30天读完30本书。若哪一天完成不了,就发500元BTC红包用于抽奖;二是输出和输入相结合,通过演讲等方式及时输出,甚至头一天看了书中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第二天就找人分享。
通过上述的方法,他很顺利的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不像有些朋友想的,觉得这是一件苦哈哈的事情,马占凯老师乐在其中,很享受看书和分享的过程。听完之后我很是羡慕。
结语
小伙伴们看完以后是不是有些心动,熊市正好是学习的好时机,加油一起充电吧^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