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缘故,跳到了区块链这个行业。
公司对于我这种什么也不懂的小白,还贴心地推荐了几本区块链的书籍作为入门读物,最近也一直有在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
图片 | 《区块链》和《数字黄金》从懵懵懂懂,到一知半解。
越发觉得人类的文明要向前发展,有些新技术的出现乃是必然。
1、文字和货币的本质
从文字和货币,到印刷术和纸币,再到互联网和区块链,都正在或者即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而要真正弄懂区块链技术和价值互联网的本质,就要先从文字和货币的本质说起。
浩浩汤汤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依靠人类的智慧诞生过无数的发明创造,但其中有两样极其重要,以至于其他任何的创造都远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那就是文字和货币。
图片 | 苏美尔楔形文字,至少公元前2000年-4000年因为文字和货币的发明,使得人类在精神和物质层面,能够做到可靠地交流与传承。
如果没有这两者,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将无法获得知识和财富的迭代和累积,也就无法取得现在辉煌的成果。
文字和货币,都是人类进行更高效交流的手段。
本质上,文字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手段,承载的是信息;而货币作为一种价值传输的载体,承载的则是信用。
2、金融的本质
那么问题来了,信用到底是什么呢?
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用一头羊换两只鸡,信用就是看的见的羊和鸡。
但是人们的供需很难直接匹配,便衍生出了大家公认一般等价物,贝壳、金银等便充当起信任的桥梁,作为价值交换的载体。
图片 | 非洲奴隶贸易贝壳货币后来由于金银的不易大量携带,也不够安全,纸币和银行便应运而生,虽然纸币没有实际的价值,但有实力雄厚的银行为其背书,一张薄薄的纸便成为了价值的载体。
再到现在的互联网社会,连纸都变得可有可无了,支付简化成单纯的“记账”行为。
支付宝、银联卡、微信刷一刷,并没有实物的付出,只是在云端账本里的数字发生了变化,便完成了价值的交换。
由此可见,随着商业和技术创新的演进,信用的物理形态也在不断演变,最终可能被数字取代。
金融是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对价值进行交换的活动,而价值交换的前提就是“信息”和“信任”。
毕竟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覆盖更多的交易主体,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3、互联网的本质
但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互联网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最初,它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把信息复制到全世界,但却无法解决价值转移的问题。
互联网所依托的TCP/IP协议,不能实现信息的确权,这让资产的交换变得尤其困难。
例如大家可以在网上随意下载有版权的电子书,转走已经原创声明的文章,电影、音乐的盗版行为更是屡禁不止。
图片 | 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如果连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不能保护,那更不用提涉及到更大价值的其他金融资产的转移了。
当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信用数据,而监管又不够给力的时候,互联网企业也可能依靠强大的信息掠夺能力,建立起新的垄断,或变成跑路的P2P平台和贩卖虚假信息的“恶人”。
由此可见,单纯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去除传统金融中心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4、区块链:互联网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技术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社会,赋予了每个网民的权利,网线上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
一个视频可能被上万人看到,一篇文章可能有10w+的阅读数,一个自媒体账号也可能聚集了几十万的粉丝数。
而阅读、点赞、留言、转发都是一种公共参与。
但是由于信息未被确权,流动无据可查,许多罪恶都可以假自由之名,而且网络应用层的HTTP协议是中心化的,信息都聚集在互联网巨头公司里,这可能造成互联网公司的原罪。
图片 | 中国互联网巨头演变至今日,信息互联网必须升级成对信息负责,给信息确权的信用互联网,而这个过程不能由政府、企业来完成,每个网民都应该参与进来,一同决定互联网的前途。
在信用互联网上,每个节点都会成为信用公证员和监督者,而我们需要的是一套类似互联网协议的制度安排。
区块链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尝试。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架构,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而诞生的。
一个自称是中本聪的人,在2008年11月1日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一个点对点的电子信息系统》,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货币体系,而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公共账本。
“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中本聪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
图片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我们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记账货币可以记载账务、价格以及一般购买力,是货币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货币只有在于记账货币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凯恩斯
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信任,其实就是彼此相信对方不会做出伤害到我的欺诈和违约行为。
信任的产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方没有欺诈的动机;二是对方有欺诈的动机却不敢或者不愿意真的去行动;三是对方不仅有动机,还真的去做出了欺诈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不会对我做出伤害。
区块链机制这个基础协议便通过分布式的信用公正,使互不信任的节点进行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这可以激发共享经济和协同治理的巨大潜能。
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经济系统内部,在没有任何可信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欺诈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欺诈行为的成本往往远大于预期的收益。
显然,当欺诈的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并且成本和收益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欺诈的动力。
以区块链为基础,人们正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套信用互联网治理机制。包括:
1. 工作量证明(如果要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拥有全网51%的算力,这会使得作伪的成本高于预期利益)
2. 互联网共识机制(无需甄别好坏,以共识来确保正确)
3. 智能合约机制(以可以编译的程序代替合同,网络自动执行合约)
4. 互联网透明机制(账号全网公开而账户匿名)
5. 密码学,非对称加密和公私钥等技术等
依靠这些制度安排,区块链可以让参与者在不建立信任关系的情形下,通过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确保资金和信息安全,这项技术显然符合金融行业的胃口。
除了金融领域外,区块链还是一个关于信任的底层协议,可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冲击。
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能够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网络交易的身份识别和个人征信,以及使用点对点的交易避免了传统集中式的清算结构,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5、区块链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区块链的最大魅力,倒不在于其改变世界运行规则的能量,而在于其延展我们个体自由地潜力。
区块链虽然以技术的面目诞生,但是其所带来的,已经远远超越技术范畴本身,正如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样。
图片 | 纽约 -自由女神像在很多代码极客看来,区块链不只是一项技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想。
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区块链的这些核心精神与互联网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区块链把这样的思想从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拓展到价值的传输。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的传输成本趋近于零,这也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格局及每个人的生活。
当未来市场交易成本趋近于零的时代到来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及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必须为这样的变化做好准备,因为这个时代正在朝我们走来。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他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往何方的预测,而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凯文凯利(Kevin Kelly)
6、区块链离我们还有多远
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概念宣扬阶段,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基础设施不够成熟是目前的核心问题。
当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成熟到能够方便地将各种形式的价值连接起来,并能够自由地和高效地传输的时候,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将会体现出巨大的价值,这时候区块链将得到更快的推广。
这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无论我们现在对区块链有多热切的期望,它还是会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小到大,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繁荣的过程。
大规模的爆发在未来一定是有可能的,那时区块链会建立起真正的优势。
相信这个时间一定会比互联网经历的时间要短。
参考文献
[1] 张健.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 魏然.区块链大革命[R].“区块链第一书-我眼中的中本聪和区块链”征文活动.2016.
公众号:鞍山路对面(anshanldm)
原创文章:转载自肖中成博客
本文链接地址:区块链: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