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但是,还有书籍》启发,开始做一些读书分享,自娱自乐,能交友甚至给借字吸引会员就更好了。平常我的分享大部分是亲友给面子点赞,关注度不高,前天心血来潮录的《红楼梦》藏品特辑发出去当晚就有200多人看,小红书还给了我额外助推500次曝光,受宠若惊,加上红学自带的高争论特质(有人diss我),让我一时间有点招架不住,畏手畏脚。
成为“红迷”是有一番心路历程的。小时候看片段的金钗故事如金钏投井、晴雯撕扇等,上语文课的被动学习,都没能让我体会到经典的魅力。后来是看《百家讲坛》刘心武讲《红楼梦》,秦可卿身世之谜,我才知道红学有这么多门道,出于好奇找原著来读,越来越上瘾,因为看不懂的部分太多,就主动开始找朋友交流、听讲座、翻专著。
我对于红学研究著作都是抱着一种开放(和稀泥)的态度。红学界常有争论,各家学派各个作者都企盼读者擦亮眼睛,能够认同其观点。我作为一个习惯性偷懒的普通读者,做不到专业学者敢于被质疑的“大心脏”、不具备历史学家考证的能力,不掌握专业辩手的技巧,“站队”太累了,我选择当“墙头草”看热闹。我的乐趣在于,不同流派学者的观点都是新体验、新冲击,有共鸣的观点我鼓掌叫好,颠覆认识的观点我大呼厉害,看不懂的观点心存疑虑,有些考证探佚我觉得和原文不符半信半疑。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增长见闻、激发新的兴趣点,会促使我一再重读原著,不停获取新知新感。拥有一本常看常新、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书不是很幸福的事情么?当然,读的越多,意识到自己不懂的更多,要提醒自己在充满热情的分享中保持谦虚谨慎。
接下来就是吐槽了。
我喜欢分享体会,又害怕被怼,结果怕啥来啥……我刚发视频,一位网友上来就说:“***的红学就是个笑话”,我为了息事宁人,给他回复了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还客气了一下说感谢提供新角度,结果他讽刺我“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给我整不会了,不依不饶,恨不得我立马下跪承认错误。那百家争鸣体现在啥地方,《百家讲坛》干脆叫《我说得全对》得了,谁还没有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自觉?我甚至觉得学术研究是试错的过程,就算你持的观点日后被广泛认可,这一句武断的“笑话”把别人多年的成果一棍子打死了,顺道把我几个小时的努力变成“乐色”,简直釜底抽薪,杀人诛心。也许是我想多了?人家就是想交流来着。不好好说话,不接受。最终我以落荒而逃的姿态,把他拉黑了。
最后,我怂恳地请求各位友善交流、不喜勿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