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全面进入复习阶段。
本周复习安排:
1、复习中考古诗词四十首。以晨读晚练小册子为材料,一周八节课,每课五首。
2、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默写诗句。
3、课堂流程:背诵——默写——自检——整理错误。
4、整理错误方法:错字—正字—正字在诗词中的含义用法。(目的让学生不但明白字正确写法,还要清楚知道为何是这个字而非别的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强调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不快进,不拖拉。稳扎稳打,步步留痕,有序推进。
明确了复习要求,是不是就意味着上课只要一声令下“开始背吧”,老师就无所事事了?非也。老师把一切交代的清清楚楚,学生却并不会老老实实地去执行。老师需要不断巡视,督促,指导,查询。一天下来我的微信走不四千多步,基本上都是课堂上走出来的。
虽然整体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但是依然问题多多。一,光动嘴不动手。背的熟练,一字不写。错字不能避免。二、只做表面功夫,看着嘴在动,手在动。一检查,背不过,抄的。三、背了,写了,不自查自检,无法查漏补缺。四、背了,写了,也查了,没按要求整理易错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下次还会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五、理解性默写缺乏思考,动笔太匆忙。导致张冠李戴,胡乱配对。
从这些问题看,主要是学习方法不科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情况处理。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就敲黑板请全体同学注意;如果是个别问题就个别提醒,不占用其他人的时间。这种针对性的提醒,指导比泛泛而谈更深入人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内心受到鼓舞;
如果是懒惰的学生,不训斥,也不放弃。只要推着,拉着他走就行了。可以走的慢些,只要肯迈步,就一定会前进。慢慢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进步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有两个男生,第二节课我抽查,第一节课刚复习的五首,一首都想不起来。我一不动气,而不放弃,而是告诉悄悄告诉俩他“我转了一圈,就卡住你俩了”我知道这是两个聪明的孩子,“赶紧背,追上来。一会儿我再查。”转几圈,再查,磕磕绊绊。不着急,“继续背,有进步了。”再转几圈,再查,其中一个背过三首了。“脑瓜多灵光啊,这么点时间就背过了三首。后边两首加油!”用快学生刺激慢学生“你得加把劲啊,你看他快背完了。”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他俩你追我赶地完成了任务。一节课没说一句闲话,没有装腔作势。很多时候,行动上的帮助比语言上的说教更有效,温柔的坚持比严厉的指责更动人。把学生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耐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也还有一席之地的。没有谁不会在意自己的形象。
所以说,比起讲新课,复习课上老师不但不会无所事事,反而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师很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