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学习心得:
17.23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心得:在孔子的学说中,“勇”被视为人生三大德之一,他本人对此曾多次论述。本章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了尚勇的前提,指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认为没有义的约束,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断瓦解,这些乱子让孔子深恶痛绝。因而对于勇,孔子更多的是担心,而不是崇尚。 孔子并不排斥勇,但也不是无原则的提倡。在各种德行之中,他把仁义排在前面,而把勇力排其后。如此排列是有深意的,目的是强调义远远比勇重要得多,义勇相比,要义以为上。他认为,如果没有道义约束而滥施勇力,普通人就敢造反,小人就敢抢劫。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认为礼也是应该要排在勇之前的;在本篇中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可见学也是要排在勇之前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重重约束之下,勇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生乱。 “小人之勇”,荀子说是不珍惜生命,随随便便就实施暴行。这种人做事不顾后果,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忍不住,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场就要讨个说法。他们一怒便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就是拼了命也不能受辱。这种观念非常狭隘,因而苏东坡说这种勇“不足为勇”,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小勇,更确切地说是冲动。 真正的君子之勇,则是以义为先。只要符合道义,尽管是面对层层艰难险阻,也敢于挺身而出,甚至会置生死于度外,不屈不挠地斗争到底;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便有人故意挑衅激将,也能不为所动。就像韩信那样,遭受胯下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这才是真正的大勇。判断是否为君子之勇,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是否符合道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要多考虑,看这件事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了再去做,而不要逞小人之勇。
17.24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心得:通过孔子和子贡的对答,对有悖道德规范的四种人和作风不正的三种人作了揭露和斥责。由此可见,君子虽然博爱但也有所憎恶,并非是无原则、无是非地爱一切人的好好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