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以“道”为宇宙观,以“德”为方法论的思想流派,它与佛、儒思想共同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是构筑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三大基石。从字的结构看,“道”者“首”之“走”,意为第一、最先、最早的路径和规律,《道德经》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中国人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古人认为,“道”不是有形的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种决定物质生成运行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在“道”之下生成,由混沌状态的“一”,衍变出阴阳的“二”,阴阳相冲形成的另一种存在“和”,与阴阳一起构成了三种存在方式,“三”演化出万事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法则,可能与中国古老的《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认为,太极生两仪(阴阳),三个阴阳随机组合成一种新的现象——卦,由此演出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无穷卦。现代科学也佐证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法则的存在。在哲学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一”,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形成新的一种存在,即“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物学也证明,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生命表现方式,由“一”——核苷酸组成两个不同的碱基对GT和AC,三个GT和AC随机组合成八个遗传密码,不同的密码排列组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性,实现“三生万物”。天体物理学认为,目前我们认知的宇宙,是137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后的产物,爆炸产生了“二”——时间和空间,在空间和时间里,各种基本粒子组合成为物质,构成了空间、时间、物质的“三”,从此开始了宇宙的进化。粒子物理学认为,世界是由两类基本粒子组成的,即组成物质的费米子和传递各种作用力的波色子,费米子和波色子经过组合,形成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粒子结合产生各种不同的物质,粒子物理学佐证了“二生三,三生成物”,缺憾的是没有费米子和波色子具有共同起源的证据,来证明“一生二”的正确性。
知道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是如何“生一”的呢?换句话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生命会选择核苷酸而不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作为遗传表达方式?大爆炸之前,奇点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哲学和宗教学一直在探究的“第一因”的问题,道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道家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从它主宰下的万物生成运行中去感觉它的真实存在。“一阴一阳谓之道”,“反者道之动”,阴阳矛盾双方的冲突、融合、变化,是“道”的表现形式,它遵行“道”的原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阴阳矛盾的“二”,是形而下的“器”展示形而上的“道”的介体,它秉承“道”的意志,演化出大千世界。“二”的重要性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进制是生物遗传密码、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数理基础,矛盾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所以,道家采用逆推法,通过对“器”的归纳总结来认识“道”,并抽象地对“道”的本质进行了归纳,即寂兮寥兮的虚无态,独立不改的自主性,周行不殆的运动性,为天地母的本源性。透过这些属性,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而“生一”,这是一个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这就是“道”的方法,顺其自然的“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道家的“第一因”其实“无因”,如果一定要给个说法,那就是自然而然。
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十分准确地描述了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道家的方法是“因循”,即尊重万物自然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引导事物朝预期的方向发展。道家顺其自然的方法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中国2000的封建社会史,贯穿了道家与儒家社会管理模式此消彼长的过程。诚如道家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家与儒家在治国上采取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路径。在改朝换代过程及初期的乱世,道家因天循道、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宽刑简政、兼采百家的政治主张总是能够得到实施,社会获得稳定和发展。而随着江山坐稳,社会走向繁荣的治世,统治权力不断加强与膨胀,以礼义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一家独大,大行其张,王朝达到发展的高峰,社会进入静态的阶层分化,利益向顶层输送,阶层矛盾激化,走向新的乱世。换个角度说,道家的治国思想是简政放权以促活,放活了,好处给老百姓;儒家的治国思想是揽政集权以做大,做大了,好处是上面的。
对文化的影响。首先是文学艺术,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追求自然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是道家的主张,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章本天成,随手摘取之;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形神兼备,意境无穷;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人力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匹配,不着雕刻的痕迹,巧夺天工之美。其次是生活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医学和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中医认为,生病的本因是人体没有依照自然周行不殆的大循环规律来起居吐纳,引起体内小循环紊乱,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治病的方法是调理,调即调整人体循环,使之与体外的自然循环相一致;理即通过药、术(针灸、按摩等),整理体内小循环,使之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自然健康状态。中医和养生是道家思想在医学上的表现,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修养的影响。道家为国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利场外,开拓了一片逍遥的思想空间。道家的逍遥的境界,是想在现实社会中,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道家重要人物庄子在他的著作《逍遥游》详细阐述了这一世界。他认为人要达到逍遥的境界,不能满足、自我陶醉于眼前的一切,被名利所束缚,必须有所蓄养,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待时而动,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有所作为,不逆势而为导致自身受到伤害,应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一个有待的过程,依赖本体的发展、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使之与自然的大道相成为一体,达到无待的境界,完全认识真我、存有真我,就能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
道家对中国的影响,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大到军事、经济、法律,小到茶道、武术、民俗等等不一而足。而且这些影响,充满了“道”润物无声的风格,在无声无息、无意无形间彰显自然而然的灵性,却在有意的追寻中,若隐若现,“损之又损,乃至无为”。(2013.7.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