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会上的插曲,虽然当场对我没有造成影响。可心中还是不免有所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接下来的很多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心一直在悬着找不到落脚点。
这种感觉一直在持续,面对梳理过的重点工作,明知道自己要集中精力处理什么,可迟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换句话说,达不到领导的满意。无奈之下,对领导坦白:我发觉自己不会工作了,因为感觉自己往左是错,往右还是错。领导大笑:那就对了,执行我的思想就可以了,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也保留。
我在苦恼,明知远方的高山是我的目标,我却不得不为如何跨过一个个“鹰愁涧”而发愁。因此,我的心依旧在悬着,并且是越发的悬着,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终于,无意间看到简友一篇文章《认知世界三个区:舒适区、延展区、恐慌区》,从认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进入了恐慌区。
既然要应对恐慌区,就要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如何。在此借用简友对认知三个区域的描述:
舒适区: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延展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会感觉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很明了,处于舒适区心理是舒适,但对未来无益。延展区,自己不会太难受,但对提升自己很有帮助。恐慌区,就不是难受的问题而是负面集中营了。如同大家是选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剧还是下楼去跑步,还是天天强迫自己负重20公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我们处于延展区做事,才能进步,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但恐慌区是升级区,因此延展区虽是最佳站位。但若进入恐慌区,我们要分析自己是否处于要阶梯式拉升的状态。如果是,就坦然接受,尝试让自己待在恐慌区并自我挖潜。如果不想拉升,那也可以退回延展区,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第一步,接受现实,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目标。这一步说起来很简单,但因“当局者迷”的因素,我们不一定会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我们会注意到自己的反常,意识到反常就需要去接受反常,然后静心去追寻反常的原因,分析自己的位置,从而制定脱离反常的目标:继续待在恐慌区还是退回延展区。
第二步,寻找应对或后退的方法。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想找到方法,就要吃透目前的情况。借用好友的话,每一处恐慌、害怕、担心都是阳光要照进来的地方,有这种感受的时候就要一件写下来,越具体越好,然后你自己就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这种方法是要靠自己。当然,我们也可以寻找外援,但外援的条件就比较苛刻,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撑。
第三步,做出行动,抓住机会上升或及时退后。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丧失行动力再多的想法和方法也无济于事。所以行动吧,要么抵抗住压力和焦虑,持续性投入更多努力来把握恐慌区带给自己升级的机会。要么就及时后退一步,返回延展区。这样一次次的行动,下一次即使再进入恐慌区,我们也会及时意识到,然后奋力一击或淡然走出。
恐慌区的压力过大,所以不适宜长久待着。如果我们选择待在恐慌区,就要让其有所收获。目前我处在恐慌区,我感受着自己承担的压力,同时又清晰看到处于需要阶梯式拉升的状态,因为我亟需阳光的照耀,尴尬的是阳光只有自己去寻找。
因此接下来的我,要做的是寻找方法,付出行动。
阿淼写于2020年9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