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

作者: 一颗浮萍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17:43 被阅读11次

    看完了电影《冈仁波齐》,想起曾经在西宁塔尔寺的所见所闻:一个父亲带着几岁大的孩子在一座大殿前心无旁骛得磕着长头,小孩磕一会便爬起身来抱着个大瓶子喝几口水,看这年纪本应该上小学一二年级了。导游跟我说他们一旦开始了第一下就必定会磕到第十万下,绝不放弃,他们会用随身带着的佛珠计数,不会少磕一个。每天在闭寺之前他们会离开,第二天便带足一天的干粮等大门一开就来到这里继续磕头。年纪轻点的可能三四个月就能磕够十万个长头,年纪稍长点的,可能得一年或者更多……我走近看了一下,他们送出手臂的地方,木板早已被磨出了两道凹槽,地板表面光滑可鉴。顺着磕长头的走廊看过去,男女老幼皆有,四周走动的便是如我一般的游客。

    我站在那里良久,遇到这份虔诚,心如止水,很宁静,但同时也有一丝疑问,只是没法问出口。

    在去青海湖的路上,大巴驶过雪山荒漠,穿梭在草原之上。

    透过窗,时不时会看到公路边上有前往拉萨朝拜的信徒:三步一磕,五体投地,这着实让旁观者为之震撼。汽车在途中补给的间隙,我下去和路上的人聊了几句,他们说朝拜拉萨是无数西藏人毕生的夙愿,他们引以为荣。一位老人告诉我,如果做了朝拜的决定,他们会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或许是一个信徒一生的积蓄,然后朝拜拉萨,向往万众景仰的布达拉宫。

    汽车启动了,透过后风挡,信徒的身影越来越小,而他们朝拜的路还很长很长……

    我一直在想磕长头或者朝拜的事。

    在塔尔寺一座大殿的走廊上,挂着一副六道轮回图,圈里套圈,像迷宫一般,在最中心处画着三种动物:鸡、猪、蛇,分别代表世间的贪、痴、嗔,导游说藏族人对这个图深有体会,顿悟之后他们会学会放下。是这样吗?

    以前看过《仓央嘉措》一书。仓央嘉措,这位雪域之王,布达拉宫的六世达赖,赐顶众生的活佛,尚且深陷于人生八苦之中,最后无奈投身青海湖(《仓央嘉措》一书如此写道),更何况芸芸众生?从电影《冈仁波齐》里的一些细节也发现朝拜与顿悟无关。它应该是早年对生活的祈福,晚年对内心的救赎,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无关贫富,无关顿悟。

    不过那副图,对于它的解读,说简单也简单,说深奥也深奥。本来,我们的生活可以说的很简单,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不是?但也绝不简单,走了一段才会发现,再平淡的日子里,也有风雨也有晴。所以,对于那副图,经历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体悟,或许看透了嗔,或者痴又或者贪……

    在甘南的那几天,看着藏族朋友围着篝火随着草原民歌畅快地跳着舞。我坐在台阶上和一个脸庞黝黑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此间他问我,看到一些人在城市里忙忙碌碌一刻也不敢停息,图什么?我想了一下,图什么?大概走这一遭,图个价值,证明一些事,图个子女以后有更好的资源,更开阔的眼界,也就在此时我突然想到塔尔寺里的那位父亲带着小小年纪的孩子磕十万个长头,他图什么?我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坐我旁边的这位朋友,但我没问。他不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为什么像机器一样不敢停息(有时我也会突然搞不懂为什么,在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那就像机器一样空转,等想清的时候再加速),就像我不是很懂他们为什么要磕长头要朝拜一样,但我很敬重他们的虔诚,这是一生的信仰。所以,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不必相互解释其他的了。

    我们在车水马龙中或灯火阑珊里,有时享受眼下,有时无可奈何,这是生活;他们跪拜在路上,磕头在殿前,风雨无阻,在他们眼里也是生活。那么,之前的疑问大概有点答案了:大家都在生活,只是选取的方式不同,如果说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修行,那么我们的何尝不是?想想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境遇与未来的路,我们依旧在努力,在奋斗,在经历,就像朝拜在路上执着的信徒。

    所以大家一样,在生活即在修行。

    …………

    在西宁与西藏的交界处,旅途结束了,我想下一个地方还是留到多经历一些事之后再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殊途同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ec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