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我参加了三级整理达人的培训课程,主讲人是池田惠美老师。在上午的课程中,首先是自我测评,了解自己的整理方式属于什么类型;之后,以图片为参照,设想心目中的理想的家,以此为整理的目标;第三步,分析不会收拾的原因;最后是展现收拾以后的效果,尤其是对内心的影响。
下午的课程是金花老师的亲子收纳环节,推荐了一本绘本——《娜娜的收拾》,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会整理。家长在与孩子交流中,往往出现家长对孩子无意识的干预。听了金花老师分享自己与孩子静静的整理故事,我发现家长要控制住自己想干预孩子的欲望,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想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再去给孩子建议。
金花老师的亲子分享结束以后是小组整理时间。每一个小组五六个成员,池田老师发给每一小组40张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一件物品的照片,照片下面有关于这件物品的说明,比如刚买时经常使用,而最近不太使用的面包机,一年用1到2次的茶具,好看的指甲油瓶子……每一小组要把这40张卡归入四类:要(经常用),要(不经常用),犹豫不决,不要。
小组合作分类物品,“要”还是“不要”真让人纠结
我们小组在整理时,感到困难的地方是要把归入到“要(不经常用)”和“犹豫不决”里的物品解决掉,归入到“要(经常使用)”和“不要”这两类中。我们组讨论了好久,解决了“犹豫不决”的物品,把“要(不经常用)”的物品暂时保留,尽可能多使用它们,再决定他们的去留。
整理收纳其实是两个概念,整理是第一步,收纳是第二步。整理就是给物品归类,确定“有用”和“没用”这两类,“有用”保留,“没用”丢掉。整理结束以后,才是收纳,给物品找到合适的家。整理做好了,收纳才会轻松哦。
物品怎么安家呢?安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我们的生活动线,我们是如何活动的,让物品在我们活动的路线中安家。我们使用物品时,好像到这些物品的家中去拜访的感觉。
分享环节小组整理完之后是分享环节。上海市特级校长花洁校长分享了她学习了整理收纳课的感悟,“整理的过程在教育孩子取舍的过程”,对此我很有感触。之后,两位整理收纳讲师分享了整理带给她们生活的改变。两位是生意人,整理给她们带来了好生意。
我认为,整理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是这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生活成本高的地方整理行业相对更有发展前途。生活成本高的地方物价高、房价高,因此人们需要精简,留下必要的东西,舍弃不要的,节省空间和金钱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