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是生存,我们老觉得学习好,上好大学就是好的生存,但这是一种错误的关联,只能说孩子多了一些所谓“好生活”的机遇而己。人际关系才是生存法则中的大学问,但有一大部分学生还都停留在“小白兔”式的人际交往中。
“小白兔”的人际交往是自己心地善良,所以别人也都善良;把所有人都当成好人,把自己好多秘密都拿出来分享;对别人付出相对较多,宁愿牺牲自己去维护关系等等。
为什么会有大部分孩子还停在这种“幼稚”期呢,自然和父母有关系,我们原来说过,未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大白话就是最好你什么都懂,什么都厉害。而我们教育孩子时,第一原则就是,“除了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这一点是最大的一个误导,在国外,孩子都要独立的做很多的事情,到了十八岁还必须要搬出去“自谋生路”,而我们不同,我们都是你不出去,妈养你的理念。造成了孩子专注力都在应试教育上,在给父母长脸上,在考试的成绩上,其他的都可以忽略,因为“有我老妈托底”。
第二个原则是“他还是个孩子”。目前国家规定孩子法定年龄是18岁,但满14周岁如果违反治安管理是要接受处罚和承担责任的。所以家长不能老是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好多事还不懂,不会人际关系也用年纪小来找借口。至少让孩子知道,在外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家要担起家务的一部分,学习忙不是理由。
第三个原则是“一切要听我的”,因为这种强制性的成长环境,孩子在社交关系中,也习惯的听从别人的意见,过去有句话叫“淘小子出好的”,其实现在理解,就是不愿被约束,凡事都自己拿主意,反而自己炼就得更有主意,更有主见,现在的孩子缺的就是主见,因为在家里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都在父母手里,这也是叛逆的一个因素,无形的和父母做着抵抗。
第四个原因是从众心理和需要归属感,孩子的归属感要比大人强烈,一方面在家需要爱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在班级也需要认可和安全感,这都是有归属感的范畴,可一部分孩子在家里并没有得到爱的呵护,所以在班级就只能从众心理,比如跟风,或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别人做什么我也得做,因为这样可以“合群”,而合了群就有了一种被认可的归属感,可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都是弱者。
我们不但希望孩子学习好,还要让孩子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成熟起来,要有主张,有自我,懂拒绝,不盲从,不跟风,不顺波逐流。孩子的心中和眼中都是明亮的,目标明确,自信果敢,学习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当下时期学习为主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剩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才是更重要的技能。
网友评论